这些民俗,今天你还知道吗?

现代快报  20140208 C1

■记者

胜浦街道在2009年完成了一次性动迁,农民转身变成了居民,一些传统文化及民风民俗也随之变化、消失。7旬老人马觐伯是位有心人,他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用文字、影像将这些民俗记了下来,并将近千幅珍贵的老照片捐给了苏州园区档案馆中心。孙佳桦 殷建红 张英

典型民俗 焋年糕、办寿筵,别的地方看不到

“水乡胜浦的民俗很多,就拿刚刚过去的春节来说,有很多习俗是别处看不到的。”马老伯说,除夕前,胜浦有“焋年糕”(“焋”读音同“撞”)的习俗,首先将糯米粉羼入适量的水,用手揉均匀,到“手握米粉即成团、手捻米团就成粉”的程度,就可上甑。甑是一种木制的、上大下小,中间有甑垫,即镂空的木垫子。把和好的米粉放入甑垫上至甑口5厘米左右,然后放到镬子上去隔水蒸,片刻,米粉蒸熟成松糕。然后出甑,将松糕用手反复按,使松糕变得细腻光洁,再用线一块一块地截下来,便是年糕。

“以前家家户户都要焋年糕,现在住进了高楼的动迁房里,焋年糕没有灶头,居民想办法做,还是要焋年糕。”马老伯略带遗憾地表示,也有人家怕烦,不做了。

除了焋年糕,胜浦居民还会举行寿筵庆典。马老伯介绍称,胜浦的寿诞礼仪是男女有别的,男的叫做寿,女的称“当头”。

“当头”即举行佛会。活动当天,门前挂灯结彩,被邀请参与佛会的老太太开经念佛,家人们则按照血缘的亲疏,依次向寿公寿婆跪拜。有的还开展打连厢、挑花篮、摇荡船等民间舞进行自娱自乐。佛会结束的那天晚上,还要“宣卷”,即亲戚乡邻围坐宣卷台前,聆听宣卷先生演绎卷本里的故事。

整理民俗 自掏腰包,拍照录音摄像建档案

马老伯说,他对胜浦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有着割舍不掉的情愫,退休后,他便跑到各个社区,一方面收集整理濒临消失的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编写文艺节目,提供社区居民排练和演出。他说自己的愿望是“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生活中去,能使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2007年和2008年,胜浦在申报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同时申报了《胜浦传统水乡妇女服饰》《胜浦宣卷》《胜浦山歌》(称为胜浦三宝)三项代表作,其中大量文字及视频形象资料中大部分资料正来源于马老伯。他甚至自掏腰包购置了摄像机和照相机,摄影、摄像(录音)、文字记录三管齐下,抢救了不少即将消失的民俗。

“这项资料就像是自己的孩子,既骄傲又担心。”马老伯半开玩笑地说,他为自己独家拥有而自豪,又为怕失传而担忧。去年春天,他做出了一个令人赞叹的举动,将毕生拍摄和积累的记录胜浦旧事旧景的近千幅珍贵的老照片,无偿损赠给苏州园区档案馆中心,让这些记录着弥足珍贵的乡土元素的老照片发挥其应有的文化价值。“一想到这些资料对于历史的流传和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就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