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回归民间的山塘样板

姑苏晚报 20141022 A第08版

■高小花

习近平总书记在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在苏州,有着不少的名胜古迹沉淀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千年山塘就是其中之一。那么,经过保护性修复的山塘开街十年来,山塘是如何挖掘民俗等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千年古街“形神皆备”呢?又是如何在传统民俗文化优秀的基因上加以创新,唱响时代主旋律的呢?踏着山塘保护性修复的十年足迹,记者也来感受千年古街山塘如何对传统民俗基因加以创新,来唤起历史记忆的时空脉络。

  十年“形备”之后更期待“神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有西湖,苏州有山塘。”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开建山塘街。一头是“最是红尘中一二等风流富贵之地”的市井繁华地阊门,一头是有“吴中第一名胜”誉称的虎丘,山塘街这条千年的扁担担起的是苏州2500年的历史。
  几乎很少有一条街能够“留恋”着这么多的名胜古迹,几乎很少有一条街能够让如此之多的文人墨客用诗词来吟诵。还有,《姑苏繁华图》浓墨重彩画山塘,《桐桥倚棹录》写山塘,就连曹雪芹也将山塘隐到了巨著《红楼梦》中……山塘文史专家徐文高说,历史的山塘繁华情境和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山塘七里繁华梦,赢得姑苏一炬红”。历史风云聚散,人间几度沧桑,美好如许的山塘街也曾三次横遭劫难,尤其是清咸丰十年,败退清军的一炬大火,此后的一个多世纪内,往昔的繁华只留下残垣断瓦……山塘的衰败也成了苏州人的一个心病。
  2002年起,苏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山塘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性修复工程。2004年10月,试验段和二期工程卓然收官,山塘历史街区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历经一、二、三期保护性修复工程和正在推进的四期工程,一晃十年,如今的山塘街,仍保持着“水城古街”、“一街一河”的基本格局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传统风貌,充分体现了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山塘街的保护修复,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和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被称为“老苏州的缩影”、“天堂里的街市”、“一条活着的千年古街”。2010年,山塘街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今年6月,苏州古城区荣获全国首个“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称号,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也被纳入到古城旅游示范区的拓展区域。同月,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大运河申遗重要点段也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果说,经过十年的修复保护,山塘这条千年古街已经形成了“形备”,那么如何才能让其“神备”呢?“作为一个历史街区,风貌是“形”,文化是“神”,只有既保护其历史风貌,又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才能使之“形神兼备”。”苏州山塘历史保护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郁伟民说。于是,挖掘山塘文化,尤其是将其民俗文化挖掘并串联起来,成了山塘保护性修复后的重点工作。

  用传统民俗基因聚拢山塘“人气”

  据清代苏州文士顾禄的《清嘉录》和《桐桥倚棹录》记载,山塘街上有着不少的民俗活动,如农历正月初五接财神,正月十五闹元宵,农历二月十二百花节,清明祭祖,七夕情人节,中秋“走月亮”祭月活动等等。徐文高说,从大年初一到年三十,几乎季季有节。“遗憾的是,山塘民俗文化出现了一个断层,并足足长达八十年。山塘传统文化传承迫不及待。”
  经过十年时间的保护性修复,山塘街上的渡僧桥入口牌楼、唐孝子坊、野芳浜、普福禅寺即《红楼梦》中隐指的葫芦庙、贝家祠堂、桐桥遗址、陕西会馆、张国维祠堂等一大批景点得以恢复,同时对其拥有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保护。郁伟民说,古迹的修复和其附着的文化挖掘弘扬是一方面,同时山塘还有着不少散落在民间的民俗文化,对于这些民俗文化的挖掘,并将这些民俗文化渗透到当地居民生活中,同时也用其来与旅游的市民和游客的进行互动,让他们感受千年山塘的文化沉淀,感受苏州这座城市的魅力,这也是千年山塘谋求的“神备”。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山塘重点将散落在民间的民俗进行串联,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打造,这样的重担也落在苏州民间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钱杏珍等一批文艺家身上。接受记者采访时,钱杏珍说,现在的山塘可谓是季季有主题,月月有活动。“春暖姑苏,相悦山塘”苏式民俗传承季系列活动,通过山塘百花节、阊门寻根祭祖文化节、忆端午等活动,让游客和市民在参与互动中保护传承吴地民俗文化。“十一”期间推出的“漫游苏州,探秘姑苏”首届“寻狸得礼”古迹觅宝活动,也成为黄金周期间山塘热点“游戏”,市民和游客积极参与互动。
  山塘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不仅让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感悟苏州,感受到苏州的文化魅力。同时,也让苏州人更加了解苏州,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徐文高说,山塘刚开街的时候人气并不高。不过,山塘举办一些如接财神、轧神仙等民俗活动时,往往游人如织。而随着民俗活动的挖掘,推出,山塘的人气越来越旺,现在的山塘几乎天天是人山人海。同时,传统民俗的挖掘和展示,以及古戏台、玉涵堂常年有着昆曲、评弹、歌舞等群众文化演出,也让当地百姓的生活更加丰富。

  “文化”留客需适应“新土壤”

  “十一”长假期间,钱杏珍编导的以江南水乡婚礼为主题的《玉涵情缘》情景剧7天共演了70场。很多外地游客专程到玉涵堂后花园看戏,兴致高时,不少游客还上台客串一把,在“抛绣球”、“抢亲”等互动情节中,体验富有苏州特色的江南婚庆民俗。据悉,由于对婚礼民俗活动有着共鸣,《玉涵情缘》从八月份推出后,周五、周六、周日这三天每天都要表演十多场。
  钱杏珍说,民俗文化也是本土文化和民生文化,是展示当地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山塘民俗文化的挖掘和展示中,更加注重的是保留着传统民俗文化积极、优秀的基因,并融入时代主旋律的元素,在传承的同时也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游客到景区,一般就是瞧瞧看看,拍拍照片留个纪念。回去的时候,带走一把扇子、一条丝绸等作为纪念品。”可是山塘古街不一样,她有着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如果游客到山塘也同样如此,那么这个“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也就不能让全国各地,甚至是海内外的游客感受到苏州,领略到苏州的魅力。“如何进一步挖掘山塘的传统民俗,将民俗文化蕴含的正能量带给更多的人,同时,用文化来留住游客;让游客愿意将苏州以及山塘的文化带回去,并展示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钱杏珍说。
  今年1至9月,山塘景区已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252万元,同比增长双超20%。郁伟民说,用传统文化唤起历史记忆,唱响时代旋律,这条路对于山塘来说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尽管如此,山塘一直致力于传统民俗文化传承作为旅游转型升级的抓手,进一步挖掘传统民俗文化,并保留传统民俗文化优秀、积极的基因,融入时代元素创新推出。下一步,借助打造《玉涵情缘》的升级版,将玉涵堂后花园打造成山塘的一张“夜花园名片”,用文化留客。同时,推出更多的互动、体验的民俗文化项目,并打造昆曲、评弹游客传习所,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苏州情缘的同时,将山塘乃至苏州的文化元素作为旅游纪念品带回家。郁伟民说,在传承保护好山塘传统民俗文化的同时,将其打造成国际化的旅游项目,展示给世界各地的旅客,让他们通过山塘这个“老苏州的缩影”、“吴文化的窗口”,认知苏州历史,品味苏州魅力。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