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花娘流行“染指甲”

姑苏晚报 20130107 B第06版

■何大明

 ■何大明

  一曲传唱大江南北、风靡全国的《茉莉花》,根植于吴中大地绚丽的百花园中。每到茉莉花、白兰花和桂花飘香季节,苏州城内城外便蔚然溢香,演绎出偌大的“花花世界”。默默种花的水乡妇女、提篮叫卖的卖花姑娘、携手郊游的赏花女子,争奇斗艳,成为流淌在江南水乡的一道彩色风景。

  1

  香山:吴王携西施采香

  人文荟萃的苏州,自古就是著名的花卉之乡。植花栽卉、赏芬戴香,自有源远流长的吴文化文脉。早在春秋时期的吴国,苏州郊外的山野就栽种花花草草。位于原吴县市(今吴中区)的胥口镇,有一座盛开花草的香山。南宋范成大在苏州郊外石湖生活多年,写有一部权威的地方志专著《吴郡志》。文中记载:“香山,胥口相直。吴王种香于此山,遗美人采香焉。傍有山溪,名采香泾。”当时,吴王夫差常携美女西施泛舟至香山。为了讨美人欢喜,便命人在山上遍植各种奇花异卉,供西施前来游玩时欣赏和采摘。清代姚承绪《吴趋访古录·采香泾》歌咏:“不断生香古渡头,美人曾系木兰舟。”苏州古城内的锦帆路,原为子城西城濠,史称锦泛泾。因泾旁遍植桃李,春日花开,倒映水中如泛锦而得名。相传吴王夫差携西施乘锦帆花舟,来此游玩赏花。无独有偶,张家港南沙也有一座与胥口同名的香山,主峰高137米。相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西施出游途经此山,便与美人一起上山采摘香花香草。其北坡有桃花涧、采香泾等遗址,都和美人西施采香有关。
  木渎灵岩山前,有一条自西向东流向木渎古镇的河道,称为香溪,俗称山塘河。相传当年西施在此洗沐梳妆,河水溢脂流香。其实,香溪也因花香而名。每年初春,溪流两岸花香扑鼻,引来蜂飞蝶舞,源自光福西崦的梅花落叶缤纷,随波流至灵岩山下。“花香水亦香,萦回砚山麓”,香溪也是西施赏花采花的胜地。灵岩山顶,有一片馆娃宫遗址,也是吴宫殿御花园所在地。花园正南,有一个约几平方米的玩花池,又称浣花池。相传吴王在此凿池植莲,让西施赏香。西施,堪称吴中最早赏花的花娘。

  2

  山塘街:朱勔开创花卉业

  被誉为“神州第一古街”的苏州山塘街,至今已有1170余年的悠久历史。早在白居易担任苏州刺史,开凿山塘河筑成山塘街时,他就在《题武丘寺路》中为此街奠定了“花”的主题:“菱荷生欲遍,桃李种仍新。好住河塘上,长留一道春。”此后,美丽的花圃、热闹的花市,以及浓郁的花风花俗,更把山塘街熏染成一条芬芳的花街。苏州民间以种花卖花为业而见于诗文较早者,有唐代陆龟蒙诗:“十亩芳菲为旧业。”当时的花农,通常在家种花者以男性为主,女性辅之。外出卖花的则为女子,通常以中年妇女为多,称为“花娘”。当时,花农在其家中已辟有专门的园圃,种植各类花卉。
  山塘街之所以姓“花”,与宋代奸臣朱勔有很大关系。宋代范成大《吴郡志》:“朱家圃在阊门内,植牡丹数千(上)万本……自后吴中富贵之家,纷纷仿效蔚成风习。”《吴风录》:“朱勔子孙居虎丘之麓,尚以种艺叠山为业,游于王公之门,俗呼花园子。”清代《元和县志》:“朱勔以花石纲误国,子孙屏斥,不列四民,因业种花,今遗其风。”朱勔后人因无法列入:“四民”(士农工商)而被迫在山塘街以种花为业,反而开了苏州花卉盆景园艺的先河。从此,“山塘园艺”脍炙人口闻名遐迩。明代王鏊《姑苏志》:“虎丘人(山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谓之盆景。”清代沈朝初的《忆江南》,更对山塘的高超盆景技艺作了生动描绘:“苏州好,小树种半塘。半尺青松虬干古,一拳文石藓苔苍,盆里看潇湘。”清代《元和县志》载:“郡(苏州)中人家欲栽种花果,编葺竹屏枳篱者,非虎丘人(山塘人)不工。”
  山塘街上专门培植花卉盆景的场所,称为园圃或园场,又称为“花树店”。据顾禄《桐桥倚棹录》所载,仅在山塘街桐桥以西,就有大小园圃十余家。其格局为“前店后园”,店后皆有园圃数亩,为养花之地。园内种植人俗称“花园子”,相当于现在的园艺家。他们“营工于圃,月受其值。以接萼、寄技、剪缚、扦插为能。”清代石韫玉《山塘种花人歌》:“江南三月花如烟,艺花人家花里眠……花田种花号花农,春兰秋菊罗千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效益,使山塘人种花蔚然成风。《虎丘竹枝词》歌咏:“苔痕新绿上阶来,红紫偏教隙地栽。四面青山耕织少,一年衣食在花开。”
  花树店内制作的各类花卉盆景,蔚为大观。山石盆景讲究假山堆叠,“于白石长方盆叠碎淅石,以油灰胶作小山形,种花草于上为玩者。”树桩盆景有短松、矮柏、古桧、榆、椿、黄杨、冬青、洋枫等十几种。其中的雀梅,以盘根错节、苍劲古朴的“疙瘩梅”为贵。以观花为主的盆景有:梅、杏、李、桃、蕙兰、玉兰、迎春、海棠、牡丹、芍药、玫瑰、蔷薇、山茶、丁香、茉莉、珠兰、凤仙、虞美人等多达百余种。草类盆景有翠云草、醒头草、阶沿草、吉祥草、怕羞草等。观景类盆景有:天竹、佛手、葡萄、木瓜、枸杞、樱桃、枇杷、无花果等二十余种。这些花木大部分产自附近的虎丘山,古城西部的支硎山,以及光福,洞庭诸山。本来不值钱的山野花木经过花树店加工后明显升值:“更怜一种闲花草,但到山塘便值钱。”
  除了花木,花树店内还出售各类盆具,有十浴缸、五浴缸、大尺八、中尺八、小尺八缸,以及灶缸、大扦、小扦之别。盆具按质地分,以江西碗砂为上,次之玉矾石。又次之宜兴之紫砂、黄砂盆。丁蜀西山的五色浇油窑器,有大套、中套、小套等多种规格。
  花树店内,还设有冬天使用的窑室和花房。严冬季节,窖室生火开窑,昼夜炉火不断,专烘碧桃、玉兰、水仙、迎春、五色牡丹等,备士商衙署迎新年之玩,俗称“窖花”。安置畏寒花木则有暖室,窗缝糊纸,风不漏泄,谓之“花房”。春分过后百卉出房,以满足游客所需。

  3

  花俗:争奇斗艳溢芬芳

  山塘街上,还有规模颇大的花木盆景集市,称为“花市”或“花场”。这些花市与游赏紧密结合,形成季节性的,有主打花卉领衔的专题花市。春为“牡丹市”,夏为“茉莉珠兰市”,秋为“木樨菊花市”,冬为“水仙市”。花市的地址,规模较大的在斟酌桥堍的花园弄和马营弄口。规模小的在怡贤祠门前和半塘桥附近。此外,还有泊舟于岸的“水上花市”。
  每天清晨晓鸦未啼,乡间花农各以其所艺花木,担筐提篮而出,集中于花市。卖花女郎挎篮穿街走巷曼声吟卖,紫韵红腔宛转动听,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花树店人和花农择其佳种放在显眼处,可以卖出好价钱。石韫玉《山塘种花人歌》:“司花有女卖花郎,千钱一花花价昂。”歌伎船娘不可一日缺花,买花时计月论值,称为“包花”。植于盆内卖的称“盆景”或“盆花”,折枝卖的称“供花”,买回家可插在瓶水中清供。茉莉珠兰除了本地所产,还有外埠而来。蒋宝龄《吴门竹枝词》:“苹末风微六月凉,画船衔尾泊山塘。广南花到江南卖,帘内珠兰茉莉香。”
  卖花使用的盛具,也别具一格争奇斗艳。篮用地产青竹劈制,玲珑清雅。有一种花篮名“马头篮”,其形状似马头,适合女孩携篮沿街叫卖。还有一种花篮,总名为“茉莉花篮”。举凡木香、玫瑰、山茶、梅花等。皆可带枝插入篮内,以茉莉花为盛行。为了吸引顾客,花农们还别出心裁,在花篮内用铜丝扎出蟾蜍、蝴蝶、元宝、剑、鞭等动物器物,簪花其上,构成一只鲜艳夺目的“工艺品花篮”。有的花篮内还放置瓷盆或玻璃杯,在里面蓄鱼或插花。这种趣味盎然的“生态花篮”,最受孩童青睐。论朵叫卖的白兰花,散装的用细铅丝串出一个小圈,买者可悬挂于胸前钮扣上闻香。盒装的白兰花,则放在一只特制的“花笼”内。这种长方形的花笼,长约六厘米,无口,是花农用麦秆精心编织的。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花笼的上下两头轻轻一挤,笼壁麦秆之间的缝隙拓宽,白兰花就能巧妙而入,此为卖花一绝。
  卖花的计价方式,也有专门称呼,打上了浓郁的山塘风韵。李翊《俗呼小录》:俗数钱以五文为一花,约定俗成,“花”渐渐变成购物的计价单位。蔡云《吴歈》:“帘下有人新出浴,玉尖亲数一花钱。”如今,“老苏州”购物时还会用吴方言问:“几花铜钿?”山塘街上,还有出售全国独此一家的“花露”。所谓花露,采集鲜花蒸制成的一种浓缩露。品种有玫瑰露、桂花露、茉莉露、玉兰花露等多达二十余种。它的功用不小,不但可以治病,还有美容、醒酒等功效,是一种环保的绿色保健品。虎丘仰月楼、静月轩所制的花露历史悠久,开瓶香洌,堪称绝品。尤维熊有词歌咏:“凉沁荷筒,冷淘槐叶,输与山僧佳制。”山塘僧人不愧为制作花露的“花花公子”高手。在花市上,用茉莉、珠兰、玳玳、白兰花、栀子等窨制的花茶,也堪称一绝。吴趋风土自古清嘉,而以虎丘山塘为最。一年四季,山塘花俗香味浓。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或扎上红绿绸带,谓之“赏红”。顾禄《清嘉录》:“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虎丘山后玉兰山房之树,宋朱勔自闽所得,因“花石纲之变”未及进御,移植于此。玉兰花开时,素艳映空,望之如云屋琼台,游人争相观赏。袁学澜《吴郡风华纪丽》:“闺人拾取花瓣,和粉面蔗糖,下油熬熟,名玉兰饼,以佐小食,亦隽品也。”农历三月,山塘有“谷雨三朝看牡丹”之俗。花开时,士女游观,远近踵至。入夜,穹幕悬灯,壶觞劝酬,迭为宾主者,号为“花会”。农历六月二十日,为荷花生日。顾禄《清嘉录》:“今游客皆舣舟至虎阜山浜,以应观荷节气。:”农历中秋,山塘还举办“桂花节”。袁学澜《吴郡岁华纪丽》:“银河影星,金粟香中,清夜冶游,殆无虚夕,俗谓之‘桂花节’云。”农历九月,为“菊花山”。畦菊初放,虎阜花农已千盎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为了招徕游客,将盆菊堆叠成多种造型号为“菊花山”。如今,苏州的园林内或街头摆花,其滥觞即出自“菊花山”。
  游人在山塘街赏花时,妇女和女孩有戴花习俗,称为“鬓边香”。席振起《簪花》:“鬓边香比粉香深,白似银装黄似金。”春天,戴白梅、草兰、薰兰、玫瑰等花;夏天,佩金雀、石榴、珠兰、栀子、茉莉等花;秋天,插凤仙、建兰、菊花、橘花等花;冬天,戴山茶、蜡梅、桔梗等花。“城市富人好游冶,看花不是种花者。”石韫玉的《山塘种花人歌》,道出了山塘赏花的另一种风情。歌咏山塘的民歌《姑苏风光》,吟唱了山塘的十二月民俗风情。其中,“花情”居然占据了十席,分别为:梅花、玉兰、桃花、蔷薇、牡丹、荷花、桂花、菊花、芙蓉和腊梅。山塘赏花习俗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明代,苏州已成为花卉业辐射全国的最大集散中心。于是,苏州建起了外地罕见的花神庙。仅在虎丘山塘,就有五座。它是花农祀花神和赛愿,交流种花技艺的场所。《虎丘花神庙记》:“花神庙在虎丘云岩寺之东,试剑石左。”所祀花神,为清代著名园艺家,苏州人陈维秀。该庙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规模颇大:“立庙殿三楹,环西廊,有庭有堂,莳杂花,荫以秀石。”另一座花神庙在桐桥。此庙建于明洪武年间,所祀花神姓李,并被冥封为永南王。庙内正殿中央端坐李氏花神像,两边为主司每月花事的十二月花神。蔡云《吴歈》:“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期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芳点缀贺花神。”农历二月十二日百花生日,游人都要进花神庙,在神像前供上寿桃寿糕、猪头三牲,各色干鲜果品,焚香点烛,叩头祝福花神仙诞。然后,在庙内喝寿酒,请堂名唱戏。入夜,众人手提花灯,抬了花神在虎丘山塘巡游,此为“花神灯会”。现在,虎丘花神庙遗址尚在。后墙原砌有花岗石浮雕八仙图,现已移至古城内罗汉院双塔旁陈列。

  4

  染指甲:吴地民俗历史长

  其实,染指甲也是一种民间花俗。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吴地女子对此更情有独钟。那时染指甲的原料,不是现在所使用的化工产品,而是一种取自大自然的天然植物。这种没有污染的生态花卉,名叫“凤仙花”。它是一年生草本花卉,品种丰富,有白、粉红、红、雪青、玫瑰红、紫红等。花期六至八月。唐代武则天的女官上官婉儿品评佳卉36种,凤仙名列“十二婢”之首。因为她们“嫣红赋翠,宛如介事小环”。
  凤仙花其名多变,颇具传奇色彩,古代园艺专著多有记载。清代陈淏子《花镜》云:“花形宛如飞凤,头翅尾俱全,故名金凤。”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载:“凤仙,号金凤花。”民间因其状似古老的油灯,又俗称“灯盏花”。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宋光宗李后讳‘凤’,宫中呼为‘好儿女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农政全书》:“凤仙花俗名‘染指甲花’。”
  凤仙花的作用,除了供人们观赏,主要用于女孩染手指甲。上世纪五十年代,苏州城里还流传这种淳朴的民风。那时的老宅,多有庭院或天井。不少家庭都植有凤仙花,少则盆内植几株,多者植于花坛。郊外农户更在竹篱下成行栽植,镶成一道绚丽的“花篱”。入秋后,采下带露珠的红色凤仙花,放在陶盆内加明矾少许捣碎成汁,涂在无名指及小指上。考究的,染后用长条红绸缠紧过夜。如此涂抹三次,颜色不容易褪。时间长的,可保留至明年开春。据民间传说,老年人看了隔年红指甲,醒目不昏。如此看来,它还起一定的保健作用。
  历代文人墨客,对“染指甲”这一吴地民风多有记载和歌咏。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列有“染红指甲”这一条目。《花史》:“李玉英秋日捣凤仙花染指甲。”尽管书中对李玉英其人其事没有具体介绍,但在“美甲”方面,她是可以称为“美甲师”的。明代瞿佑《红甲》诗云:“金盆和露捣仙葩,解使纤纤玉有瑕。一点愁凝鹦鹉喙,十分春上牡丹芽。娇弹粉泪抛红豆,戏掐花枝镂绛霞。女伴相逢频借问,几回错认守宫砂。”把红指甲比喻为“鹦鹉喙”和“牡丹芽”,多么生动形象。到了七夕,吴地女孩更以染红指甲为趣。《昆新合志》:“七夕,少女捣凤仙花汁染指尖。”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利用“染红指甲”这一淳朴的民风民俗,我们完全可以挖掘其文化底蕴,开发出回归自然的“凤仙指甲油”,推出丰富多彩的“凤仙活动”项目。纤纤玉指,染出吴地民间风情的永恒魅力。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