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与吴方言

苏州日报 20040925 一卷97页

■柯继承

蟹除了可供美食外,还有其他讦多特点,所以在汉语言特别是吴方言中,它常被用作物候与物喻。

    例如,每年秋风一起,成熟的蟹就会成群结队顺水东游,赶赴江海口,这种生殖性洄游,造成“蟹汛”,所以民间谚语有“西风起,蟹脚痒”的说法。旧时立冬以后,野生的蟹大部分已洄游到江口海边去了,内地蟹已不多见,所以又有“蟹立冬,影无踪”之说。这些都带有“物候”的意义。

    蟹有四对脚,长在身体两侧,每只脚的关节都只能上下弯曲,故而善横爬,横爬的模样又怪怪的,所以人们把字写得歪歪扭扭的叫做“字写得像蟹爬”。蟹另有双螯,爬行时,总是高高竖起,凶巴巴的,故有成语“横行霸道”,歇后语有“大闸蟹走路——横行霸道”。蟹有霸气,民间故事《白蛇传》中的法海和尚也霸道,人们厌恶他,说他失败后躲到蟹肚子里去了,干脆称之为“蟹和尚”,歇后语有“蟹里的仙人法海——小得来”,意思是来头和本事大不到哪里去。

    蟹味道鲜美,但要吃新鲜的,死蟹常有毒,不可食,就成无用之物了,所以吴语比喻坏事、没法子想了,就称“那么完了,死蟹一只!”。虽然死蟹一般不能吃,但乞丐饿极,有的吃也不管死活了,因而又有歇后语“叫化子吃蟹,只只好”,讽刺有些人什么都要,什么都吃,什么都爱。蟹脚四对八只,歇后语又有“飞机上吊大闸蟹——悬空八只脚”,同歇后语“四大金刚腾云,悬空八只脚”—样,指事物没有着落。蟹能脱壳,每脱一次,就大一些,但刚脱壳的蟹,四肢无力,所以人们又以“软脚蟹”比喻软弱无力之辈。蟹爬行靠脚,没有脚的蟹吴语称“呒脚蟹”或“蟹砣砣”,比喻“光杆司令,也指没有用的人。而“独脚蟹”是指某人仅有一个(或一个方面)部下,有时也指“光杆司令”。当然,吴人又戏称烧煮的“发芽豆”为“独脚蟹”,则是一种形喻,同时指“发芽豆”味道鲜美。

    比较著名的成语有“一蟹不如一蟹”,是用来比喻一个比一个差。该成语有两个出典,一是出于苏轼的《艾子杂说》,另一出于《圣宋掇遗》,后者比较可靠也生动些。事情发生在宋朝初年,陶谷奉宋帝命出使吴越国,商讨统一大事。吴越国国主设宴招待,事先得矢口陶谷爱吃蟹,特意准备了各种蟹,专设蟹宴,从海中的梭子蟹(蝤蛑)直到田间的小蟹蟛蜞,一共十几种,烧好后,自大至小罗列于餐桌上。陶谷见了,又惊又喜,笑道:“真所谓一蟹不如一蟹也”。(见清代翟灏《通俗编》所引)江浙一带蟹类众多,陶谷自北方来,见当作奇事,而从“真所谓”三字看,大约民间早已传用此语了。

    吴万言中有关蟹的歇后语汇还百:老太婆吃蟹——嚼碎舌头;蟹壳黄喂狗——够(狗)香的;蟹粉馒头打狗——有去无回;渔船上的螃蟹——串起来;水缸里的蟹——跑不了;螃蟹上壁——自叹自落;螃蟹吐沫——没完没了;螃蟹过河——七手八脚;螃蟹脱壳——溜之大吉;螃蟹爬竹竿——过节见;螃蟹断爪一横行不了;螃蟹爬进鱼篓——进得来,出不去;螃蟹吃高梁——顺着杆子往上爬等。还有一个词汇,比较奇怪,这就是“蟹眼”。蟹的眼睛虽然圆圆的,却极小,且有长柄,古人以此形容水初沸时,从水底泛起的小水泡,苏轼《试院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但在吴方言中,眼又指肚脐(所谓“肚皮眼”),所以旧时苏州人形象地将住宅中极小的天井,它四周围以高墙和房子称作“蟹眼天井”。  

    此外,苏州人又将勉为其难,硬着头皮做事称作“牛吃蟹”,因为牛是反刍动物,一般食草,吃甲壳动物自然比较困难。苏州园林狮子林中有假山造像“牛吃蟹”,隐喻了相关哲理。但实际上牛也是喜欢吃蟹的,广西桂林漓江中,常见水牛埋头水中觅食,吃的就是江底石隙中的螃蟹。当然牛吃蟹是连壳带肉,囫囵而食的,所以抗战胜利后,美国大兵初到上海,学中国人吃蟹,但不知如何下口,电是连壳带肉乱嚼一通,上海人、苏州人因此也戏称之为“牛吃蟹”。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