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跃着火苗的“茶酒担”

姑苏晚报 20161225 B第01版

■子溢

  一副骆驼担,就酷似一个流动的厨房

  苏州民俗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副“骆驼担”:一根竹扁担,两端是两只齐肩高的一矮一高的竹箩筐:矮的那只箩筐中,放着小巧的泥炉、铁锅、水桶柴禾等;高的则是一口叠装有几只小抽屉的木柜子,抽屉里分别摆着碗盏家什、葱姜油盐糖等食品佐料;担顶竹节上还吊着一盏玻璃 罩 的 火 油 灯。骆驼担是专门向游走在街道巷弄中的人们提供价廉物美、风味浓郁的地方小吃的。令人向往的是,随着季节的变化,骆驼担自会变换着花样,向吃客提供适合时令的诸如小馄饨、糯米汤团、桂花糖芋艿、糖粥、糖年糕等各种富有姑苏风味的小吃。我的老师陆文夫曾在他的《水乡寻梦》一文中对骆驼担的经营情景有过生动的描述:“不管是刮风下雨严冬飞雪,夜深人静时那卖小馄饨的竹梆子就响了起来,笃笃笃,由远而近。慢慢地就看见火光,看不见人,人在两座驼峰之间有节奏地行走,那熊熊的火光也在小巷两边的白墙上欢跃地跳动……”
  惜乎这已是早就消逝而去的姑苏风情之一景。
  令人惊喜的是,如今,在我的家乡东山镇,貌似骆驼担的茶酒担竟然重出江湖了!作为延伸在太湖之中的东山半岛,向以地灵人杰,民风纯朴,传统文化积淀深厚所著称,绵延了数百年的“茶酒担”,是古镇东山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之一。且众所周知,东山是茶的故乡,盛产名茶“碧螺春”。有朋自远方来,农家必燃火煮水沏泡新茶以敬客,此本为古镇习俗。余生已晚,对于茶酒担的美名,向来只有耳闻,并没眼见。所以,当我意外得见茶酒担的现身时,一向喜欢地方传统文化的我,自是难以抑制心中的欣喜之情。

  一百几十年前的“茶酒担”流传至今

  2014年初春的一个夜晚,我去东山镇吴巷山参加一个村民的婚礼,意外而又惊喜地亲眼目睹了这早年盛行在东山民间的传统燃水器具“骆驼茶酒担”。那天,张灯结彩、喜气洋溢的客厅中,餐厅里齐刷刷地摆满了数十桌酒席,热闹非凡。客厅外的天井院落旁,一副“茶酒担”正在营业中,圆圆的炉膛里蹿出一尺多高的火苗,映红了院落中的果树花木,也映红了旁边一位中年男子的脸庞。
  那位中年男子姓张,名启荣,时年59岁,他就是这副“茶酒担”的主人,专事承揽东山乡村红白婚丧等的茶水供应。当我第一眼看到那小小的“茶酒担”时,竟然很难相信,它能提供这么多的客人们温酒及茶水饮用。经过进一步探询,我的心悦诚服终于取代了惊异与疑惑。
  这副“茶酒担”,由两只高约45厘米,直径钓40厘米,重约30余斤,状如圆水桶组成,圆水桶桶沿上,均有着两只紫铜的拎襻。和“茶酒担”配套的还有三只长圆形的温酒串桶,一把取水铜勺,六把(一大五小)锡酒壶。别看那“茶酒担”不大,但它可加入大半担的水(约80斤)。因它兼有煮水温酒之功能,故得名“茶酒担”。
  茶酒担一端内,安有一口炉灶,上面共有4个圆形的洞口:正面一个稍大的约10余厘米直径的圆洞,是放入柴禾的炉膛口;后面两个8厘米许的洞口,为取水口,上面有两只木盖;右边一个洞口最小,插着一只铜漏斗,为注水入口;正面下部也有一个约10厘米的洞口,那是连着炉膛出柴灰的。那三只串桶,均由黄铜铸成,每串桶可放入8斤黄酒。那长圆形的串桶温酒时,从取水口插入,约2分钟左右就可取出温热的黄酒了。担主介绍说,茶酒担是他太公传下来的,是当年他太公赖以谋生的“吃饭家什”。如此算来,他继承先辈衣钵已是第四代传人了。一百几十年前的“茶酒担”流传至今,也可谓是历史悠久了。
  “茶酒担”的制造工艺并不复杂,但它的结构却非常科学合理,这可从燃烧柴禾的炉膛结构上略窥一斑:那圆形的炉壁并非垂直而下,而是呈30度倾斜着直插到底的;如此,炉膛就可均匀地安插在“茶酒担”的中央,炉壁四周的水自可均衡受温了。既节约了能源,又加快了水的煮沸。这是我们江南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出的智慧和创造。
  要用好“茶酒担”也非易事,它需专人负责烧火、续水(酒)。因为炉膛内的火要保持始终燃烧,水罐里的水也不能少于四分之三。如果从“茶酒担”里提取两热水瓶开水后,就需马上加入冷水;只要稍等一至二分钟,那担桶内的水又旋即沸腾起来了。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可以保证“茶酒担”中的水保持在半沸腾的状态。
  不过,作为“茶酒担”燃料能源的柴禾,是有讲究的:只能用硬柴,不可用稻草砻糠之类软柴。张启荣告诉我:解放后,茶酒担曾一度使用焦炭为燃料;后因焦炭成本高,所以改用山木硬柴。东山系果木山区,完全可以就地取材,如橘子树、杨梅树、野栗树之类,那树杆树根不但耐燃烧,而且火力

  在杉木茶盘的底盘上,还依稀残留着“庆昶”的黑色字样

  张启荣的父亲张金寿,时年76岁高龄。说起“茶酒担”,张金寿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老脸上荡漾开自豪的笑容。他说,茶酒担是东山“老底子”的传统了,1958年前,东山镇上还有专事经营“茶酒担”的人家。他父亲开办的“庆昶茶担行”,就是其中拥有“茶酒担”最多的一家,当时共有七八副呢!他年少时,就在父亲开设的“庆昶茶担行”当学徒,先是帮助父亲端茶送水当跑堂,后是跟着父亲学习经营茶酒担的本事。说着,老人家还专门去厢房里找出两只当年遗留下来的茶盘作为佐证。果然,在杉木茶盘的底盘上,还依稀残留着“庆昶”的黑色字样呢。
  可惜在大炼钢铁年代中,这种要以焦炭为燃料的茶酒担,成为了阻碍运动前进的障碍,所以其中六副“茶酒担”,全部被投入炉膛中当柴禾烧了。如今仅剩下的这副,也是当时其父在情急之中将它藏匿于一个旧柴屋中,才得以幸存下来的。张启荣家中兄弟姐妹七人,他排行老二。当时生活条件甚为艰苦,所以他在14岁时就辍学,跟随父亲出茶酒担了。他说,做这种生活,也是比较吃力的。早先不像现在这样交通便利,以前“出担”,都是以步代车的,偌去山后人家,还得翻山越岭,碰到风霜雨雪就更为艰难了。去年,曾有一日本客商和他商量,想用厚金买下他的这副茶酒担,他拒绝了。他说:“既然外国人肯出厚金购买,就证明我家这副茶酒担的价值。因为这不仅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一两百年的东西,还是体现我们东山传统文化的民间宝贝。即使有朝一日,这副茶酒担完成了历史使命,我也要让它留在东山,留给后人或献给地方政府。”其实,茶酒担并非东山镇所特有,在我们太湖流域地区,都有着它在历史的天空划过的痕迹。在2013年4月上海浦东三林塘老街举行的第二届上海民俗文化节上,在2015年江阴君山所举办的农历三月廿七、廿八庙会节场的拜香会上,也都曾出现过它的身影,但那都是仿制的。而且茶酒担的实际功能,毕竟不是如
  今各种先进、科学的燃料燃具所同日可语的。现在的人们旺 把它重新挖掘出来,让它得盛 以尽情展现,那都是为追与持 怀那份远去的温馨的怀久。 念,为挖掘、抢救优秀的不过,通 地域传统民俗文化。常 情 况 东山张家的这副茶下,人们燃 酒担的得以完整火煮水沏茶 保留与重出江或温酒,是不 湖,那才是一用茶酒担的。 百多年前历茶酒担一般只是 史文物原在人们建屋完工、 汁原味的乔迁新居、操办红白 重 现诸事时,才得以一显身 呢。手。因为它不但轻巧灵便,而且经济实用效率高,一副茶酒担,就足以应付二三十桌酒宴的茶酒供应,同时还能为主家增添一种排场阔绰、饮用讲究、礼数有加的氛围呢!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