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神仙”为何能越办越嗨?

苏州日报 20130527 A第05版

■马也、吴湘人、璐璐、尧波、湟川、晓乾

苏州最有影响的民俗活动是什么?估计相当多的市民会推荐“轧神仙”。上周,一年一度的“轧神仙”活动再度精彩上演。与往年相比,今年又推出了一首《轧神仙歌》,出版了一本连环画册,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轧神仙”这个民俗庙会为何在当今社会反而受到追捧?它的比较优势在哪里?它对苏州古城区的旅游文化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它的发展还需进行怎样的完善?这些都是值得大家关注和思考的内容。

  时代元素

  “苏州狂欢节”体现独特价值

  “狂欢节”,在国人眼里更多的似乎与国外有关,像巴西狂欢节,人们在街道上跳起的桑巴舞给人印象深刻。再如欧洲国家的一些如“番茄大战”、“烂泥比赛”等,也都能展示平民狂欢的文化特性,像苏州能将具有民俗特点的“轧神仙”活动,更多地注入狂欢内涵,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有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狂欢活动,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现代人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借助一个公众参与的有趣活动,以此来极大地释放一下自己的心理压力,即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应该说,在很多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的地区,这样的活动就更容易得到推广,苏州人的一个“轧”字,就非常形象地体现了人们乐于参与狂欢的神态。另外,有持久活力的“狂欢节”往往具有很强的地方文化特色,“轧神仙”活动所体现的“苏州风味”,就为助推这个狂欢品牌不断拓展提供了先天优势。□马 也

  吉祥文化

  契合百姓心中的“祈福梦”

  近年来,一年一度的轧神仙活动,越来越受到苏州百姓的欢迎,人挤人的热闹场面,以及开心欢乐的气氛,共同勾勒出了一幅“苏州人的狂欢节”画卷。那么多百姓参与轧神仙,当然与这项民俗的来历有关,因为据说能轧到仙人,得到仙气,交上好运。
  尽管以现代的、理性的眼光来看,这好像有点迷信色彩,但其实是与迷信无关的。因为,谁都明白,轧到仙人之说,仅仅是一种玩笑。没有人会因此就只顾吃喝玩乐而不劳动、不努力、不奋斗。相反,参与者会通过为自己祈福为家人祈福,在心中形成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并为此付出努力的。
  祈求平安、顺利、吉祥、幸福等等,应当是人类共有、共通的一种情怀。可以说,诸如此类的“中国式祈福”都是无关迷信的,别人看到的是外在的形式,自己在意的却是那份心意。这应当也是中国梦·百姓梦题中应有之义吧。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轧神仙之类活动不妨办得更多些、更热闹些,才能让百姓说出心中更多的愿望与梦想。□吴湘人

  市场运作

  品牌内涵不断丰满

  一年一度的“轧神仙”活动如期而至,因为在特定的空间里连续好多年开展同一个主题活动,可能每到这个时候不用看新闻,大家都会自然意识到:又到了“轧神仙”的日子了。可以说,经过这么年的人气积累,“轧神仙”活动本身的品牌效应已经形成,未来应该把这个品牌擦得更亮,而这就需要在坚守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
  今年开始,“轧神仙”有了自己的主题曲,统一的标识,固定的吉祥物以及特定的主题曲等等,这些元素的固定对于固化“轧神仙”这个品牌很重要,因为一个品牌要想在大家心目中形成一个独一无二的印象,它必须有一些核心的而且是相对稳定的特征。固化“轧神仙”的品牌特征,这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轧神仙”这个品牌做大做强?一方面它离不开有力的推介,无论是推出连环画册,还是制作纪录片,这些其实也就是在寻求传播手段的创新;而另一方面,“轧神仙”品牌效应的不断放大还始终离不开活动载体的创新。“轧神仙”听起来也还比较笼统,如何让这个品牌丰满起来,它需要具体的活动来支撑,比如说通过不同的活动来丰富“轧神仙”的内涵,通过不同的活动来增加“轧神仙”的趣味,通过不同的活动来提升“轧神仙”的品质。尽管“轧神仙”装的是老酒,但这老酒也可以用“新瓶”来装。□璐 璐

  文化张力

  小玩意做出了大气场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走到外面的世界,看到人家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动办得举世闻名、经久不衰,而支撑他们特色活动的核心也就是个“传说”,或者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你会感叹:小玩闹竟也有大气场!反观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可算是好东西多了去了,为什么就很难搞到那样热闹与长久?
  此无他,关键是看能否用好文化的“市”,而只有借助好文化之“市”,才可能充分利用文化之“势”,挖掘出受益无穷的“宝藏”,这可能就是文化作为一种力量的实质。文化有“市”,每一个传说、故事,不论以何种方式流传,哪怕只是口口相传,它都是有相应兴趣人群或潜在兴趣人群的,如果我们把这种被传递的东西叫做文化,那么与其相关的“市”,同样也是这一文化体的一部分,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一方面兴冲冲地把所谓文化供起来,另一方面又将兴趣人群驱赶,到头来,所谓的文化就只能成为挂在墙头上渐渐发黄的东西。
  “轧神仙”活动之所以在我们苏州流传800多年仍然热闹非凡,是因为借助这样一种方式,我们不但了解到一个神仙的传说,更亲身体验了一种叫做“轧”的互动。□尧 波

  活态传承

  让非物质遗产更有生命力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多种多样,但其最高境界还是活态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传承也需要载体,“轧神仙”就是我市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保护传承的平台。
  作为浸润几千年历史的古城,感谢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好宝贝。对这些宝贝,我们都十分珍惜,为了使其更好地传承,我们还给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置了工作室,可是在目前条件下不可能给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都设工作室。提供一个平台,让每个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都有一个展示技艺的平台,并且这种展示由分散走向集中,由零散走向规模,这样效益才会达到最大。
  另外,有“施”者,就有“受”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离不开群众参与。在“轧神仙”中,我们看到、听到、触到、吃到的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享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时,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其历史,还可以观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作技艺,如果有兴趣,甚至还有可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自体验和操作。这本来就是一种传承,并且使传承人的范围更加扩大。还是那句话,根植于群众,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疑更有生命力,也必将激发无穷活力。□湟 川

  亮点增添

  关注边际效应递减现象

  首先申明,“轧神仙”一直是我喜欢参与的群众性活动。相较于冷风飕飕的元宵灯会,我更愿意参与在春夏交替时节举行的“轧神仙”活动。晚风习习之间,走一走南浩街、轧一轧神仙气,最惬意不过了。不过,昨日家中老人主动提出,今年不准备再去轧神仙了。沿途交通拥堵与神仙味道不浓,是老人放弃的理由。
  交通拥堵是大型民俗活动遇上的共同问题。车流量、停车位紧张,常常致使开车带着一家老小前往的市民很“受伤”。今年元宵节盘门灯会,我被夹在缓慢流动的车潮中,沿着灯会兜了一圈,也没找到车位,只能悻悻而归。感觉“味道”不浓,则是指民俗文化对个人的吸引力在降低。文化搭台、商业唱戏,本是不错的搭配。但时间一长,总是会感觉少了点民俗文化,多了点商业味道。这种感受,很多苏州人都有。这就是大型民俗活动常常出现的“边际效应递减”现象。
  我们首次接触一个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这一规律在经济学与社会学中同样有效。人们接触“轧神仙”的次数越多,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若有一个诸如交通拥堵等外因存在,人们常常选择放弃。若以此来论,已举办多年的“轧神仙”有必要折腾点吸引力强的新花样了。□晓 乾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