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亚子的婚嫁改良观

苏州日报 20140307 B第03版

■记者

黎里是吴江大镇,商贸、教育、文化十分发达,人文荟萃,柳亚子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一生追求民主自由,思想激进,提倡新思想新文化,创办《新黎里报》,一个新字足以表明柳亚子破旧革新的思想,诚如他在《新黎里报》创刊号“发刊词”里所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日新又新之说也。潮流澎湃,一日千里,吞养吐炭,舍故取新”。
  《新黎里报》是一份半月刊,是柳亚子先生为提倡新文学和社会革命搭建的信息发布平台。除了正常半月一期外,围绕一些重大活动、热点问题适时出版各种特刊、增刊,如经济公开特刊、教育研究特刊、卫生特刊、劳动纪念特刊、追悼孙中山先生大会特刊、元旦增刊、纪念号之类多达20期。1923年5月16日出版的婚姻问题特刊,尤其吸引女性视线的当属柳亚子发表的《婚嫁改良浅说》一文。中国人素来重视红白喜事,都要办得热热闹闹、风风光光。生活中常见那些有钱人家情愿把钱砸在操办婚嫁上,而不愿供子女读书或者投入公益事业,而没钱人家也为了撑足场面甘愿负债累累,柳亚子对这种奢靡现象深恶痛绝,认为“大愚而特愚”,应该彻底改变传统的婚嫁观念与习俗,尊重、解放女性,这样社会才有进步。
  传统的婚嫁民俗中,男方要准备聘礼,女方则要准备嫁妆,聘礼多半为金钱与衣服首饰,而嫁妆也无非是生活器具与衣服首饰之类日常用品,当然一些显贵人家嫁女儿还会奉送陪嫁丫头、房屋之类,但这种情况毕竟属于少数。世俗生活中攀比成风,积习难改,而婚嫁风俗内容异常丰富,名目繁多,从媒妁之言开始到唱响婚礼进行曲时,“受盘、送妆、闹房、请客、做朝、满月”一个环节都不能少。
  柳亚子认为婚嫁风俗中第一个要废除的就是“聘礼和妆奁”,认为这些附带的东西增加了婚姻中的金钱因素,有辱纯洁的感情,而且既然男方准备房屋,自然也当配备生活用具,没必要让女方再去置办。至于衣服首饰之类,小夫妻完全可以“随着随做,不必穷奢极侈”。同时婚礼中招待宾客的“布钞、熟食、果子、上见”等物品也当取消。所谓布钞就是主人将布剪成一方块一方块赏给帮忙的佣人,柳亚子认为与其将这些不能做成衣服的布钞犒劳佣人,不如给他们一些钱来得实惠。至于送给亲友们的熟食之类也并不好吃,完全是糟蹋粮食。吴江当时还有准备果子的风俗,一种是串在线上或装在盒子里给小孩玩弄的,另一种是装在围碟里,供闹新房的人食用,但往往人们会不停地要求主人添加果子,这果子的用意完全变了味。而新娘送给公婆等长辈的刺绣之类的“上见”物品,在柳亚子看来也要废除,因为刺绣是门艺术,不是人人学得会的,如果浪费读书的时间去做刺绣,“那太不值得了”。另外主张废除婚嫁时的份子钱和喜酒,主人家“今天落桌,明天正酒、后天暖房”,忙于敷衍客人、处理杂务,浪费时间与精力,而客人也费时费钱,因此柳亚子提出“主家不受份子,就可以不备酒席,省得天天酒池肉林的闹”。他的三废除主张在当时是非常激进的,完全挑战传统习俗,在他看来“结婚的意义,是把两个志同道合的异性集合在一起,把恋爱做本位组织新家庭,本来不干第三者的事,何以要贪图热闹”。
  民国时期的结婚仪式已与过去迥异,推行文明婚礼,女子身穿礼服,男子则西装革履,三鞠躬代替了三叩拜。但柳亚子认为这种文明婚礼与传统的没有多大区别,依旧有闹新房的恶习与祭祖的跪拜之礼,而且身披婚纱的新娘仍然受到服饰的限制不能自由行动。在柳亚子看来这种婚礼仪式也应当改良,“结婚的时候,邀集男女两家至亲的好友,在公共的场所开一个茶话会,由新郎、新娘自己发表结婚的经过,或请有学问的名人演讲结婚的意义。”茶话会结束后,大家各自散去,而新人则蜜月旅行,游历祖国大好河山或“通都大邑”,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父母们通常认为女儿迟早是别人家的人,不值得花钱培养,但准备丰厚的陪嫁,表现了娘家的体面。但到了晚清,有识之士受到西方先进文化的影响,竞相办起女学,试图唤醒女性意识,维护女性的合法权益。作为一个开创风气之先的知识分子,柳亚子十分尊重女性,提倡女权,最痛恨父母宁愿奢侈办嫁妆也不愿培养女儿读书的做法,他的《婚嫁改良浅说》一文就明确表达了这种观点。他认为女性在社会上要取得一席之地,必须要读书,且“比男子更加要紧,方才可以争回女权,不至永远被压迫在十八层重地狱的底下”,而父母爱女儿的最好方式就是“培植他读书,使他能够有自立的本领”。其次他认为父母要教会女儿储蓄节省的办法。富裕家庭尽可以不惜一切代价送女儿读书深造,或出洋留学,一般家庭也可以把金钱交给女儿,让其储蓄,以便将来在维持衣食住行的基础上做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而不要把钱浪费在嫁妆上。
  柳亚子从改良婚嫁习俗到提倡女权,体现了一代先进知识分子的高瞻远瞩与建立民主自由平等的文明社会的理想。因为他有这样的思想,他的儿女们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遗憾的是,中国婚嫁习俗至今没有多少改变,铺张浪费的风气依旧存在,两性婚姻中对物质的追求与过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