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神仙”——老苏州人的传统庙会

苏州日报 20160520 B第02版

■记者


  说起“轧神仙”,老苏州人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津津乐道。每逢农历四月十四日,苏州城内外男女老少,便会在这一天不约而同地去“轧神仙”。传说这天是神仙生日,于是心盼沾仙气的祈福者,则如潮般地汇集于“神仙庙”轧闹猛。
  这个神仙,便是八仙之一中大名鼎鼎的吕洞宾。吕仙名喦,表字洞宾,号纯阳子。生于唐贞元十四年(798年)四月十四日。他幼年即通晓典文百家,可考了二十多年举进士不第。后在长安遇“正阳真人”钟离子点化得道。在旧时有关吕洞宾的传说版本既多且杂。但他是集携剑为民除害的“剑仙”、吟咏诗文的“诗仙”、化水为酒的“酒仙”于一身,而且因他常杂处人间,有为民拔尽苦恼、医治病家的美传,颇充满人情味,成为旧时广大百姓的供奉。
  “神仙庙”乃是民间俗称,亦称吕仙庙,苏州旧时称之“福济观”或“吕仙祠”。该道观位于阊门内皋桥东,历史上曾几度兴衰。传说在农历四月十四日这一天,吕仙会化作衣衫褴褛的乞丐,混杂在熙攘的人群中,施法为身患疑难杂症的百姓医治。有病的香客则格外虔诚,无病的香客亦希望遇仙祈福,人人希望讨得好口彩,个个怀愿交得好运气。于是,殿庙堂内,香火红烛不息;殿庙堂外,八路商贩云集;杂技、玩蛇、花木、糖人、食摊、剃头、拆字等等,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所置卖品皆冠之“神仙”字样,招徕顾客。清人周宗泰《竹枝词》曰:“糕亦神仙帽亦仙,神仙不结众人缘。洞宾游戏提篮后,惹得贪夫会乞钱。”道出了当时神仙庙会的市井风情。
  “文革”时,神仙庙全毁,但“轧神仙”之风俗并没有消失,而是以花市为主的方式来进行,年复一年地默默传承着。改革开放后,“轧神仙”之习俗地点,先后从“福济观”遗址,改为吴趋坊、中街路。1999年“神仙庙”迁移至南浩街中段(环城河畔)至今。由此,一年一度的“轧神仙”庙会,亦渐渐演变为以庙会为载体,集商贸、餐饮、娱乐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传统文化活动。在农历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的三天内,火爆的“轧神仙”不仅成为繁华阊门商业圈中的一个特色亮点,而且穿着古服的“八仙巡游”“荡湖船”“舞龙舞狮”和“花仙子下凡”等节目,更是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
  “轧神仙”,苏州传统民间文化中的一张名片。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