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苏州人的婚与嫁

姑苏日报 20150510 B第04版

■沈建东

  ■沈建东
  苏州地区旧式婚礼丰富多彩,大体从周“六礼”衍化而来,所谓“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苏州人称送盘)、请期(苏州人叫送“日子”)、亲迎(迎娶)。无论迎娶拜堂、入洞房、还是撒帐、坐富贵、挑方巾、合卺,处处都体现出苏州婚俗尚文重教、细腻多彩的特色,苏州传统婚俗崇尚礼仪、讲究口彩,虽历千百年而情致不衰。

  礼苏州传统婚俗关键词:遵六 合婚 带盘 谢媒 暖床 铺行嫁

  纳采 旧时所谓“纳采”,即男家请媒人至女家提亲,如果女方同意议婚,则男家派人携雁前往女家行聘,据有关史书记载,周代纳采因地位不同而各异,如公卿纳采用羊羔、大夫用雁、士用雉,到西周时改为一律用雁。婚俗用雁,是因为雁为随阳鸟,顺阴阳而往来,与古人观念中“夫为阳,妇为阴”的观念是一致的,因此,婚俗用雁含有顺阴阳,妻从夫之意。
  问名 古时“问名”是男家托人备礼往女家询问女方生母姓氏、女子名字、生辰等情况,然后男家即卜其吉凶。如合则通知女家,称纳吉,据《仪礼·士昏礼》注,问名之后,男方“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昏姻之事于是定。”纳吉则意味着男女双方正式订立婚约,这一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合八字”又称“合婚”。在封建社会,只有举行了纳吉礼后,男女的婚姻关系才算确立。
  纳征 送小盘即古六礼之“纳征”礼,古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八字合,门第品学也合,则由媒人转告女宅,择日传红文定,即俗所谓送“求”、“允”帖。男家准备金质或镀金“求”字一圆,金锭一锭,金如意一支,兔毫双管,取意“必定如意”口彩。果品四色或八色,如龙眼、荔枝、葡萄、蜜枣之类干湿果品,茶叶数十百锡瓶,所以女家纳征,俗称受茶。送至女家,女家则返以“允”字,并泥金年庚帖一副,银发禄一只,百果喜糕数十百盒,礼物既至,两家都具谢帖以送,须请亲朋中夫妇双全之人启封,谓之开盘。男家既得喜糕,散发诸亲友,女家则以茶瓶赠送亲友。女方一经接受彩礼,婚约即告成立。
  请期 俗称送日子。男家选定迎娶日期,先将男女八字送星相家占卜,选定良辰吉时,何时沐浴,何时更衣、铺床、合巹、避忌何人等等,由媒人通知女家,俗称送日子。
  送大盘 苏州旧俗,在迎娶之前十余天,有送大盘之俗,旧称肃妆迎鸾。男家将女子婚礼时穿的吉衣五件,俗称五时衣,家常服饰数件并首饰,有全金半金礼的区别送至女家。女家多以新郎鞋祙、绣件、文房四宝等还礼。
  谢媒 婚前数日,男女双方各邀媒人吃酒,酒席特丰,苏州风俗谓媒成后,媒人
  要吃十八只蹄髈。旧时媒人称“月老”、“红娘”、“冰人”,唐宋以后是一种专门职业,民间俗称媒婆,她们往往巧舌如簧,奔走于两家之间,在促成好事的同时,也制造了许多婚姻悲剧,媒婆古时属三姑六婆,自宋以来婚娶论钱财后,在民间口碑形象都不太佳。苏州明时流行《骂媒歌》,揭示了男女婚姻中媒婆为谋谢媒钱而撮合“大媳妇小郎官”不合理现象。歌中唱道:“媒婆两片薄嘴唇,添盐加醋骗煞人,黄花闺女配仔个三岁郎,媳妇气煞骂媒人。”
  暖床 请过谢媒酒后男家还有暖床之俗,准新郎邀亲朋中未婚男子联床,为宜男之兆,俗称暖床。至婚期时,男家即请全福之人按吉时铺床褥,谓之铺床。所谓全福之人即是:夫妇双全父母双全子女双全的妇女。
  铺行嫁 喜期前一日或当日,女家有“铺行嫁”的习俗,将所有之妆奁发送至男家。苏州民间嫁妆,以箱橱为主,有四橱八箱,次之对橱四箱,普通二橱二箱,有全红木、全榉木、或半红半榉,与之配者有桌椅、盆桶、碗盏、杯盘等,或铜或锡或瓷及新娘化妆品,连生孩子必需品都要预备,还要饰以锦袱绣幔,丝绸绣被从八条到二十条不等,谓之显被,绣图多为双鱼、凤凰、鸳鸯等以取吉祥口彩。嫁妆先在女家陈列,名为“铺行嫁”。亲戚都来观看,又多有赠送,以壮奁色,谓之添房。再请专门脚夫“轿盘头”搬运,一路招摇过市,鞭炮齐响发送到男家。男家依女家提供的妆奁簿点收,谓之点妆。妆奁簿用吉祥之语写成,皆六字成句,取六六大顺之意。如:五彩抬花成对,泰西洋灯成双,金漆果盘全圆,自鸣宝钟全座,榴开百子登科……

  传统苏式婚礼高潮及余音

  亲迎 苏州婚礼最热闹是迎娶拜堂,即古六礼之“亲迎”礼。喜期至临,男家按吉时发轿亲迎。新娘则沐浴、更衣、开面。梳头时还将新郎的头发梳入新娘的发髻中,谓之“结发”。民间所谓结发夫妻,就是由此而来的。及吉时到,由父亲或舅舅抱之上轿,上轿时新娘必纵声大哭,半途方止。至男家大门口,全家请亲友吃甜圆子、莲心汤,以示团圆甜蜜。新娘三请出轿,由喜娘搀扶,新娘凤冠霞帔,
  以红帕覆面,名曰方巾。
  拜堂 苏州传统喜堂正中悬和合之像,旁挂贺联、喜幛,供桌上龙凤花烛高烧,供有天地纸马,桂圆、花生、枣子由锡盘供奉,以及清茶两杯。婚礼由披红绶带的掌礼主持,男方父母高坐堂上,新郎出堂,掌礼口唱吉祥,三请新人,新人男左女右跪拜天地、和合、父母高堂、夫妻对拜,礼毕,以挽成同心结的红绿牵巾,对立而行,新娘履不着地,地铺棕麻编织米袋,相递前行,谓之“传宗接代”。传代之俗,在唐时已在民间流行。白居易《春深娶妇》诗:“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当时富贵之家婚礼传代以毡褥相递转,贫寒之家则用布袋,宋元时改用青布或毡席。
  入洞房 新人“传代”后由四位少年执红烛前导入洞房,然后在洞房中进行坐富贵、撒帐、挑方巾、饮合卺酒等礼仪。洞房布置以新床最显眼,挂“发禄袋”是苏州婚俗中特有的习惯。“发禄袋”多是丝绸制面,里面会填充薄薄的棉絮,造型多是如意、花瓣、瓜果、甚至生肖、八卦等,其下方及两旁都挂有各色丝线束成的流苏,袋面上绣制以各类花草、石榴、葡萄、暗八仙、蝙蝠、喜蛛、万字符,有的还用金银丝盘成,发禄袋上绣制了多种含义的象征物,美好的愿望总离不开和睦平安宜子孙大吉祥的心愿。
  新床中央通常放红纸包的甘蔗、称杆、如意等讨口彩的物品,以取节节高升、称心如意的佳谶。墙上挂有麒麟送子图,画面上男孩眉目清秀大头大脑,十分可爱,他骑在麒麟身上,一手持莲,一手抱笙,寓“连生贵子”之意。新床前子孙桶内放五只红蛋,象征五子登科,供桌上龙凤花烛高烧,还要摆放衣食饭碗一对,内放满米,米上放红枣、桂圆、花生等干果,取早生子、夫妻富贵之口彩。
  撒帐礼 所谓撒帐礼,是在洞房中喜娘用各种干果撒帐,口中唱吉语;撒帐之俗一般认为起始于汉代。据《戊辰杂记》载“撒帐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予告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汉时还有撒麻豆米穰之避三煞也。可见撒帐含有避邪求子双重含义。
  坐富贵 洞房里的坐富贵则是新人比谁先座床,俗传谁先坐下就会受压,但多是新郎先坐,所以苏州民间怕老婆的特别多。
  挑方巾 新娘端坐新床头后,则举行挑方巾礼,通常由长辈以称杆或甘蔗加新郎左肩,一端搁新娘右肩,新郎背立挑去新娘方巾,取称心如意的口彩,在包天笑先生《钏影楼回忆録》中说到吴中婚俗挑方巾时,这样写道:“挑方巾必延请亲戚中的夫妻团圆,儿女绕膝的太太为之,这个时候,新娘方露出庐山真面目,为妍为媸,可以立见。”在吴地农村有的地方挑方巾则通常由婆婆来完成。
  合卺“合卺”是我国古代结婚的关键仪节。关于“合卺”最早记载见之于《礼记·昏义》“共牢而食,合卺而酳。”酳,指以酒漱口,称合卺仪式,又称合瓢,后演变为饮交杯酒之礼。宋吴自牧《梦梁录》云:“执双杯,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其实古代以瓠剖二为卺礼,以瓠苦、酒甘,寓夫妇婚后同甘共苦也。
  此外还有闹新房、回门礼的习俗,新婚三日内无大小,有闹新房越闹越发的口彩。婚礼后新娘回娘家称回门,三日后新媳妇须下厨做羮汤给公婆品尝,以试其厨艺,古诗有“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之句,即此俗的生动描绘。七天后新媳妇入厨,煎煮大肉圆,以飨家人及媒人、亲戚。满月则开家祠拜祖先,谓之庙见。月内新妇随往上坟,着红裙,谓之上花坟,然后新妇可归宁,两家互送礼品。至此,婚礼才算完毕。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