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 端午

苏州日报 20150620 A第04版

■顾志敏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端”是开始的意思,五月的第一个五日,就称之为“五月端五”,后来“端五”就专门用来指称“五月端五”了。因为农历五月有“午月”之称,因此端五还被叫作“端午”。端午是一年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每到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要热热闹闹地忙碌一番。

  1

  划龙舟是祭屈原、迎伍君,还是图腾崇拜?

  提及端午,最重要的民间习俗莫过于划龙舟。关于这一习俗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祭屈原。但在吴越故地的江浙一带,却流传着其他的说法。
  “苏州流传比较广的一种说法和伍子胥有关。”苏州民俗专家周利民介绍,作为吴国功臣,伍子胥却因为敢于直言,被逼自杀,死后吴王还将他的尸体投于江中。吴地老百姓十分怀念伍子胥,因此每年五月初五都要在胥江等处进行龙舟竞渡来纪念他。因此,吴越之地每年端午都有“迎伍君”的纪念活动。
  还有一种说法,龙舟竞渡源于越王勾践。当年越国被吴国打败后,勾践一心报仇复国,组织水军苦练本领,但又怕被吴国察觉,所以便以龙舟水嬉来掩饰,逐渐就形成了后来的竞渡习俗。也有人说,伍子胥被害之后,越王勾践有感于伍子胥的忠诚,发起了这样一种水上活动。
  另据古书记载:“吴王夫差作天池,造龙舟,与西施为水嬉。”龙舟似乎为夫差所造,划龙舟也仅是为了取悦西施。
  也许这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对于端午习俗的流传都曾产生过推动作用,但端午习俗的产生恐怕更为古老。根据闻一多的考证,端午习俗源于古代的龙图腾崇拜。古代,江南是一片水乡泽国,人们以渔猎为生。在水中捕捞,蛇是最大的危害,因此对蛇产生了一种敬畏的心理。慢慢人们将蛇神化为“龙”这种实际上不存在的东西,并对它进行崇拜。龙舟竞渡和向江湖之中投扔粽子之类的端午习俗就是这种龙图腾崇拜的产物。但到后来,原始图腾崇拜的意味渐渐消失,只有民间习俗流传下来。

  2

  五月是“毒月”,要饮雄黄酒、戴香包驱瘟散毒

  每逢端午,苏州的老百姓都要在自家的门上挂上菖蒲、艾蒿。这种习俗其实和民间对毒月的观念有关。过去,五月被视为“毒月”或“恶月”,而五月五日更被看作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一天。为了禳解这一天的不吉利,家家户户都要挂出钟馗像,家长还要给孩子戴老虎头帽子,穿老虎头鞋子。
  饮雄黄酒、戴香包也是端午驱毒习俗。端午这天,大家要喝雄黄酒,并用手指蘸了涂抹在小孩的耳、鼻等处,有的还在小孩的额上用雄黄酒写一个“王”字,余下的雄黄酒就用来洒在墙角。目前,这些习俗还有不少保留了下来。
  而苏州女子在端午前数日就开始缝制一种形似荷包的绣花袋,里面放上雄黄、苍术、香草等中草药,香气扑鼻,称为“香包”,戴在身上可以驱瘟散毒。有的“香包”是用硬纸板做成的八卦或小粽子,外面缠上彩色丝线,里面同样可以装上中草药。
  这些习俗看起来似乎带点迷信,但把它们和五月的气象、物候联系起来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江南一带,五月天气变得湿热,疫情开始流行,蛇虫活动也变得活跃起来。雄黄是一种中药,和于酒中就成了雄黄酒,具有消百病、驱蛇虫的功效。而艾叶、菖蒲等确有杀菌解毒的作用。

  3

  除了粽子,端午还要吃“五黄”养生

  端午前夕,老苏州就会买回箬叶、糯米,将箬叶浸泡在水盆里,要开始为包裹端午粽忙碌了。苏州人端午节非但自己要吃粽子,还要用它来祭祀祖先并互相馈赠。
  其实,端午粽子的品种很多。按它的形状来分,有秤锤粽、枕头粽、三角粽等;只用糯米而不放馅心的叫作“白水粽”;箬叶里除糯米以外,人们还常在里面加入鲜肉、火腿、赤豆、绿豆等等,于是就有了鲜肉粽、火腿粽、赤豆粽、绿豆粽、豆瓣粽、枣子粽、豆沙粽等等。6月15日,姑苏区白洋湾街道金筑社区居民们和金阊实验小学的学生们欢聚在社区活动室,包出三角粽、小脚粽、枕头粽等各色粽子,迎接端午节。
  在江浙一带,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要吃“五黄”,即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6月12日,来自姑苏区平江街道北园社区的一群老苏州们就聚在一起,制作了一桌端午“五黄”宴。咸蛋黄搭配黄瓜、红烧黄鱼、清蒸黄鳝,一盘盘香气扑鼻,色泽鲜艳的菜肴摆满了桌面,再配上黄酒,大伙一边品味着美食,一边回味着传统苏式生活的独特味道。
  端午为何要吃“五黄”?比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为了养生。雄黄酒的功效上文已经说过,而黄鱼肉鲜美香甜,蛋白质以及钙、磷、铁、碘等无机盐含量都很高,易于消化吸收;黄瓜具有除湿、利尿、降脂、镇痛、促消化的功效;民间一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这一时节的黄鳝最肥,肉嫩鲜美,营养丰富;咸蛋黄具有一定的防暑、开胃的作用,久而久之人们就养成了吃“五黄”的习惯。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