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台阁又见“招摇过市”

姑苏晚报 20040928 一卷96页

■沈红娣

“台阁”是东山当地独有的一种民俗文比——仅一平方米的微型戏台上,可供两三名“演员”在上面演出生动的历史故事或美丽的神话传说,戏台由四名壮汉抬着慢慢穿街过市,亦被称作“抬在肩上的一出戏”。台阁在东山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的时候整个东山镇有72只台阁,“文革”时期被毁,后逐渐恢复,现仅剩11只,包括“吕布戏貂蝉”、“许仙借伞”、“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昨天,东山镇2印4年国庆文艺暨第三届民俗风情旅游节开幕式上,11只台阁再次“亮相”,一时间,东山的街头出现了万人空巷看“台阁”的场面。

    上午9:30,东山镇的世纪广场前,锣鼓喧天。马路两侧站满了翘首以待的市民。《喜洋洋》的锣鼓敲响后,第一个登场的是《水漫金山》,只见白娘娘单脚站在半空的“船桨”上,边上是手持佩剑而立的“小青青”和“法海”,三个人物均为活生生的“真人”,临风而立,楚楚动人。’接着是陆巷村的“许仙借伞”、新潦村的“小青青与白娘娘”、杨湾村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个个衣饰华丽,流光溢彩。有的仅是“脚尖”点在柱子上,有的是旗盘尖上,一边欣赏着“剧情”的入禁不住心就悬了起来,那么小的地方怎么能承受得了那么大的重量?站在上面的人多危险啊……渡桥村的徐师傅绑的“台阁”是“水漫金山”,徐师傅告诉记者,他们家从爷爷辈起就开始绑台阁了,从前,每年开春都要抬着“台阁”去参加庙会,有的时候还要比赛,看哪个村的台阁绑得好,谁要是得了第一名,那这个村肯定一年都会“风调雨顺”。可惜“文革”后便都失传了,前两年镇里为恢复传统,专门请一些老人“出山”,总算才恢复了一部分。徐师傅说,东山台阁讲究’个“出彩”,也就是要有一个“惊险造型”,站在棒端或刀尖,突出一个“险”字。而自己绑的台阁则是“桨上出彩”,五米高的“台阁”上,“小青青”与“白娘娘”仅靠一个单桨来支撑。而说起“台阁”的诀窍,徐师傅说,说穿了就跟“魔术”一样,不稀奇了——演员选的都是五六岁的孩子,不能太重,坐在一个架子上用绳或布绑牢了,而且绑的时候讲究一个薄而牢,这样穿起戏服起来就好看了——绑牢后,再用假肢、戏服扮成站在上面的姿势。绑的整个过程虽然只有二十多分钟,但对技巧的要求很高,现在村上会绑的人已经不是很多了,而且都是一些年纪大的。

    而用于台阁的戏服更是难寻,一般的裁缝已经不会做了,只有个别的老人凭着记忆还能依稀有一点印象。听一些村的老人说,当年和台阁一起流传的还有一个象征“风调雨顺”在当地颇有威信的“三阿爹”像,每年开春庙会的时候都要抬出来“供奉”的,可惜现在已完全失传了。

    据介绍,“台阁”表演还将于9月29日19:00在吴中区人民大会堂广场隆重推出。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