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园区乡镇民俗文化馆

苏州日报 20120824 B第04版

■任一

 □任 一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民俗文化往往显示了是一个区域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文化实力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自园区开展文化繁荣行动计划以来,计划在2015年前全面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这样的计划对于园区各个乡镇的居民来说也是一样的。目前,各类民俗文化馆在园区三个乡镇发挥着社会文化载体的作用,周边居民也可以便捷地享受到文化硕果。对于园区“文化兴区”来说,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也是促进了园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与。都说园区是“洋苏州”,而在这里散落的传统文化瑰宝也因为各个民俗文化馆而有了自己的“家”。
  □摄影 袁 轩

  唯亭镇 朱慧珍评弹纪念馆 弦索之音又生根

  唯亭的山,唯亭的水,从古至今孕育了几多文化名人,朱慧珍便是其中一位。评弹艺术家朱慧珍素有评弹金嗓子之称,是全国评弹界第一张金唱片奖得主。出生于唯亭镇的朱慧珍16岁时随其姐姐学唱苏滩。1946年起与丈夫吴剑秋拼档唱长篇弹词《白蛇传》和《玉蜻蜓》,在评弹界崭露头角。朱慧珍所唱的俞调开篇《宫怨》、《秋思》、《寿堂唱曲》等都是评弹学校历届学生的必修课程。走近纪念馆,绿树环抱的唯亭公园里塑立了一尊汉白玉的朱慧珍半身雕像:她怀抱琵琶,眉清目秀,神态端庄,笑容可掬,朱唇微启,显示出一副委婉深情、刚毅坚贞的神态。在雕像右前方一座小巧洋房里就是朱慧珍评弹纪念馆,里面图文结合详细地介绍了这位出生于唯亭镇的著名评弹演员的生平和艺术成就。另外,馆内还陈列了朱慧珍女儿吴晓珍赠送的朱慧珍生前演出服装“旗袍”、抗美援朝捐款收据单、笔记本等物品,十分具有历史意义。
  2011年4月,纪念馆又重新扩建,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00平方米增到了900多平方米,新开设了评弹书场,定期进行专场演出,为评弹爱好者提供了评弹艺术交流和聆听的场所。相信在这听上一曲评弹,定是悠悠扬扬,绕梁不息,能让人回味多时。看来富饶的阳澄湖不仅孕育了独特的唯亭蟹文化和水文化,还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为其打造“文化强镇”又多了一个性鲜明的文化品牌。

  胜浦镇 稻作文化馆 农耕文化在此传承

  胜浦镇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长期从事稻作。据毗邻胜浦的草鞋山出土文物证实,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一带早有人类繁衍生息,从事稻谷种植。后逐渐形成比较发达的农耕生产并积淀了深厚的稻作文化。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下一代对当地稻作文化有个比较直观的感性认识,胜浦镇抢救性地收集了部分农耕工具和传统的日常生活用品,开辟了“稻作文化馆”供人参观。
  据稻作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百姓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人工水稻耕种的场景已日益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能让稻作文化这一特色文化得以传承,镇政府特地在浪花苑社区开辟了稻作文化陈列室。负责人还说,很多具有文化特质的农具都是被他们抢救回来的,如果去得迟,那些农具很可能就被劈成废木了。
  锄头、铁耙、扁担等传统稻作工具都可以在这里寻觅到,像稻床、风车之类的农具已经非常具有历史价值了。拿风车来说,这是从前是一种重要的灌溉农具,是“稻作”文化的典型体现,是工作人员跑遍整个苏州大市,最后在昆山收来的。看来这个稻作文化馆不仅给胜浦居民一个寻根怀旧之地,更是挽救了代表江南水乡的农耕特色文化。

  娄葑镇 城东民风民俗陈列馆 在“洋苏州”看民俗

  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娄葑人民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及别有情趣的民间风俗。据了解,娄葑镇正在加紧建设“苏州城东民俗民风陈列馆”,用来保护和利用民俗民风文化资源。
  像位于娄葑镇的斜塘、车坊自古以来都是鱼米之乡,以深厚的人文底蕴深厚著称。这里的年俗、岁俗、婚俗等民俗都是颇具特色,不过随着区镇一体化发展的快速推进,娄葑的一些民俗文化也面临着流失的危险。为此,娄葑镇特地规划了这样一个民俗民风陈列馆用来抢救和保护宝贵的传统文化。该馆位于松泽家园南侧,建筑面积将近1000平方米,目前陈列馆主体已经完工。馆内到底有些什么新鲜玩意儿,还得等开馆了进去瞧瞧再说!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