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街上做了26年汤团 年过花甲的他——要把老苏州的味道传承下去

姑苏晚报 20131217 A第10版

■陈巧新、杭雷

本报讯(通讯员 陈巧新记者 杭雷)山塘街星桥桥堍旁的“新年点心店”门面虽小却是每天顾客盈门,特色小吃手工挂粉汤团更是受到一个个老苏州的青睐,被老吃客们昵称为“老朱汤团”。在山塘街做汤团26年,难得的是传承这门美食手艺的朱新年,这些年始终固守着美食的独门秘诀,让顾客吃到了老苏州的味道。然而,年过花甲的他又不仅仅满足于此,有心将汤团的制作方法教授给儿女和愿意学习这门美食的年轻人,让老苏州的味道得到更好的传承。

  从小馄饨到挂粉汤团

  20余年前,朱新年在山塘街开出他自己的点心店时,最早出名的却是他的小馄饨,当时最多时一天能做100多斤。因此,在山塘老街上,从东街到西街,街坊们都一度叫他“小馄饨”。然而,抱定“干一行爱一行”的老朱觉得要得到老吃客们的首肯,关键还是要推出更叫得响、让他们吃了还想再吃的食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食品界的老前辈,经他指点和帮助,他开始了手工挂粉汤团的制作。
  朱新年制作的挂粉汤团,始于民国初年,即是用水磨糯米粉装入布袋,压上石盘,让它逐渐滤去水分,做成的挂粉就可以做汤团皮子了。
  每天早上5点多,无论寒暑,朱新年就来到店里,开始一天的忙碌。做汤团的粉是前一天就准备好的。优质的糯米经浸、淘、洗、滤一般在六七个小时,所有的水都滤去了,然后才轧成粉。轧出的粉就像豆浆一样浓而稠,做汤团前需要将粉装在一个布袋子里,一边让米粉晾干,一边要经过人工压上三个多小时,挤干80%的水分后才能开始做汤团。因此老朱的挂粉汤团最大的特点是香甜糯软,光洁滑爽,让老吃客们吃了还想再吃。

  固守手工制作技艺

  最为难得的是,老朱这些年来固守着手工制作的汤团技艺一成不变。20多年来,选用的糯米粉坚持是用自己轧制的,所用的汤团馅也是自己做成的,其中鲜肉馅是自己一刀刀斩的,芝麻是自己磨的,豆沙还是自己熬的;此外,制作汤团各道工序都是严格把关,比如作料里加多少盐、味精、糖,全部用秤称出来,馅里放入的一根葱,也是要洗了干净才放在肉里。因此,他的汤团干净卫生之外,还有一大特别之处,买回家后如果一下子吃不掉,即使到第二天回锅烧,也不会烂掉,还是滋味好味道佳。
  在山塘街上,看朱新年包裹汤团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这不仅因为他包汤团包得迅速,而且经他包出来的汤团大小整齐均匀,只只有卖相。20余年每天和汤团“摸爬滚打”,他即使闭着眼睛,一分钟也能捏出6只汤团。由于他在做汤团时总是沿街,也正好成为了老山塘上的风景,常常有金发碧眼的老外来到山塘街游玩时,看到他在店前包裹汤团,便会将他和他身后的这条山塘老街摄入镜头里。

  要让小汤团走出山塘

  从业20余年,朱新年总是对每一位上门来的顾客热情招待,特别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有一年,有两位辽宁的游客在山塘街游玩,看到他的手工汤团,很感兴趣,两人都吃了六七只。几天后,当他们就要离开苏州的前一夜,两人特地打了的,从南门赶到朱师傅的店里吃汤团。由于当时已是晚上7时,他们来时,老朱一家正好在吃晚饭,面对两位东北客的一片热忱,他马上放下碗筷亲手为他们做。还有一年9月,有两个新加坡的游客,游览山塘街时,无意中看到临街正做汤团的老朱,也是抱着好奇的心情进店来品尝,结果一吃,第二天又特地结伴打了的过来尝鲜。
  老朱的汤团虽然名气越来越响,生意越来越好,但是为了让更多的喜欢老苏州味道的吃客能够品尝到他的汤团,今年下半年,他正式收了一名徒弟,并将全部技艺传授,目前已在团结桥开出了一家连锁加盟店。
  年近花甲,老朱却是壮心不已。最近他将山塘街上开了20余年的老店传给了儿子,而他已给自己的小汤团尝试注册申请商标,接下来,他要带着自己情有独钟的小汤团走出山塘老街,让更多的食客们吃到正宗的挂粉汤团,把老苏州味道传得更长远。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