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口的叫卖声

苏州日报 20040911 一卷7页

■方熹

小时找冢住在深巷一所独门独户的房子里。因为不是深宅大院,经常可以听到走街串巷小贩们的叫卖声。 

    早晨卖菜、卖花的;中午卖卤菜熟食的;下乍卖点心的,也有各种修补行业,如:箍桶、生铁补镬子、钉碗。另外还有骗人的捉牙虫、衔牌算命等等。  

    一年到头,从早到晚,叫卖声不绝于耳。但是有一些叫卖声是不开口的,用各种能发出声响的器皿或东器取代嘴巴的喊叫和吆喝,倒是街坊里一种独特的景致。常常在下午三四点钟,一副骆驼担在巷口歇下来。 “冬隆隆”一阵摇鼓声,这是焐酥豆糖粥,两个铜板可以买一小碗,给孩子们垫垫饥。

    有的骆驼担上挂了一个梆子,一段空心毛竹开一条缝,敲起来响声传得很远,那是卖鸡鸭血汤或小馄饨的,“笃、笃、笃”一敲,各家的门开了,端只碗出来买。

    在修补行业中有一种铜匠担,也是不开口的;担子前后都装着一串响铜片,挑担的一路走,有意左右摇晃,让铜片发出清锵清锵的声音。铜匠担拿手的是开锁、配钥匙,修手炉、水烟筒、“汤婆子”。焊焊补补,配个小零件什么的,使家用小铜器修旧如新。

    我还见过有些走坊郎中,背着一只药箱,手上套一串铃儿,就像《老残游记》中的老残,一路走一路摇着串铃,招揽生意。那时对迷信行业是不禁止的,相面算命人也满街跑。算命的多数是盲人,也从不叫喊。最普通的是拎一面铜制小锣,敲出丁丁的声音,一只手敲一只手用拐杖探路。

    有一个弹三弦的盲人,弹得很拙劣。总是“多米来,多米来,米米米来多米来……”反反复复从不变化。我把它谐音戏称为“临顿路,临顿路,白塔子巷临顿路。”还有一个拉二胡的,拉一段声音徐缓的曲子,像《行街》也像《熏风曲》,但又都不是。可惜当时没有录音,也没有人记谱,这支,曲子失传了。否则也许会留下一段苏州版的“瞎子阿炳”的故事来。  

    解放后,迷信行业禁止了。骆驼担上的食品也不符合卫生要求,连担子也送进了博物馆,塑料用品取代了铜炉锡器。这些不开口、的叫卖声也从此绝迹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