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巧俗

苏州日报 20150821 B第02版

■王梦沂


  以前苏州的习俗,七夕前夕自家会做巧果吃。特别是农村,几乎是家家户户都会做这种七夕的应节食品,这时新菜油、新麦粉也正巧登场。记得在乡下的时候,母亲不管有多忙,都要挤时间给我们做点巧果吃。传说七夕节吃巧果,牛郎织女就能在鹊桥相会,人们许多心愿也都能通过“巧(桥)”来实现。做巧果并不复杂,面粉拌匀,加些芝麻最好,擀成1毫米左右薄皮,切成三寸左右的长方块,中间轻拉一刀,一头穿进去扭成绞花状,放入菜油里氽就可以了。氽巧果时,屋里的空气会弥漫一股新菜油的喷香,那巧果经油煎至金黄色后,松脆香甜,往往等第一锅巧果氽好,还没到凉透,小孩子就等不及先取之“咔嚓咔嚓”吃起来,当然,另一个手还得在下面托着,不然过一会就满地碎屑了。吴地习俗:七夕氽了巧果,除了分食家人,还得馈送亲友,并说七夕吃巧果,小孩子会聪明乖巧,大人呢会办事得巧。
  苏州城里的女人,对乞巧最感兴趣。老苏州称“笃巧”(笃,音近督)在吴语中作“弃掷”解释(比如笃砖头),这里的实际意思就是笃针。七夕前夜,年轻的女人们会在大院或天井里,用脸盆盛满井水放在露天,作笃巧准备。到了七日正午,女人们就会相约在水盆周围,跷起兰花指,轻夹起“引线”(吴语,即缝衣针或绣花针),轻轻“笃”于水面,由于水的表面张力,“引线”一时不会沉下去,而且在日光照耀下,引线在微风中轻晃,针影会在水底下泛动,产生如花如云的幻影,这时女人们会纷纷说一些吉利话,祈祷上天给予一双灵巧的手。这就是吴地流传的乞巧之俗。乞巧,意思就是乞求得到技艺、灵巧;乞求得到机遇和巧合。所以吴地的女子会有一双巧手,绣出的双面绣能让世人叹为观止。古人有“笃巧”诗:“穿线年年约比邻,更将余巧试针神,谁家独见龙梭影,绣出鸳鸯不度人。”就是写照。
  苏州的小女孩,除了感觉到“笃巧”神秘之外,并没感觉到这里面有什么浪漫,“笃巧”结束后,她们的目光马上转移到天井旁花坛里那怒放的凤仙花上。几个女孩子跷着手指小心翼翼地将红色的凤仙花一朵朵摘下放在摊开的手绢上,小心地捧回家,将凤仙花叶捣烂后,相互用树叶包扎在自己的手指甲上,用线系紧,等待一个晚上。天亮后拆开叶子,就会看到十个红红的漂亮指甲,像仙女一样……这是苏州女孩童年最初的浪漫。
  农历七月秋高气爽,白云最好看,苏州有谚语:“七月七,看巧云。”旧时苏州人,在傍晚太阳快落山时,喜欢到旧城墙上看巧云。城头上视野开阔,人们在七彩斑斓的晚霞中,指点着天际那如絮如团的云朵,说像啥像啥……晴朗的七夕夜,银河呈现之际,旧时苏州女人还会举行“拜天河(亦称拜双星)”的仪式,在天井或庭院里,放上摆桌、点上线香,在遥拜星空、祝愿牛郎织女双星团聚之际,她们也祈祷着自己的婚姻美满幸福……七夕是个浪漫而美好的日子,祈福实现自己的心愿吧。□王梦沂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