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杜做货”

苏州日报 20150227 B第02版

■王梦沂

吴方言里,老苏州有一个很熟悉的字眼,叫“杜做货”,杜撰的“杜”。是说苏州的老百姓,习惯将自家土制的东西或手工生产的货物,称为“杜做货”。苏州人对货色的评点,一向是有褒有贬,形容起来相当丰富,譬如说:有年头的物件会说成是“老货”;质量拔尖的东西说成是“头挑货”;刚上市的新鲜果蔬说成“时鲜货”;供不应求的是“紧俏货”;廉价无特色的商品叫“大路货”;隔夜卖勿脱的叫“宿笃货”,等等。
  清代赵翼《陔余丛考》一书,有关“杜XX”的解释:“凡文字之无所本者曰‘杜撰’(谓没有根据的编造、虚构),工作之不经匠师者曰‘杜做’(谓无师承关系的手艺)。”如此看来,这个“杜”字应算是古音,历史较长了,其意与“土”字有些相近,是自家“土造”之意。譬如:家庭自制的布鞋叫“杜做布鞋”;自家用黄豆酿制的酱,叫“杜做酱”;自家手工做的年糕叫“杜糕”等等,反正都是自家动手做的物品。需要提醒一下,“杜”不是“大”,苏州话“杜”“大”同音,容易混淆,比如“大襟布衫”与“杜襟布衫”。但只要将下面这句话读顺,一般就不会混淆:“大肚皮戴仔只杜布肚兜。”
  记得很多年前,斜塘乡下的彩娥阿姨,曾给我外婆送来两双黑面绣花的布底鞋,抚摸着扎得密密麻麻的千层底,外婆赞赏不已,问在哪里买的?彩娥阿姨说道“杜做货呀”,意思就是自家做的呀。苏州人说此话,一般有两种意思:一是表示谦虚,“这东西是杜做货,实在拿不出手,请勿见笑”;二是表示自豪,“你看看,我的手有多巧呀”。印象最深的是,吴地农村都把家织的布称为“杜布”。中国自古就有男耕女织的习俗,自从元代黄道婆发明织布机以来,江南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织布。而杜布做的衣裳,就叫杜布衣裳,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能常见。别小看这土不拉叽的杜布,却是相当坚固的,古时常用来做“钱褡”就是明证。钱褡又称钱袋子,用来放铜钿银子的,钱褡两边是比较深的钱袋,中间为带状,用来搭在肩上,所以叫“钱褡”。昆曲《十五贯》中的尤葫芦出门收账,十五贯铜钿就是装在这种杜布钱褡里回家的。
  吴地农家还将家酿的米酒称“杜做酒”或“杜酒”(曾有传说讲“杜酒”为杜康始酿,其实这是误解)。“杜做酒”到了苏州城里,也有叫“老白酒”的,小时候的烟酒店有零拷。这种酒质地醇和,清甜可口,还有浓浓的米香。逢年过节有客来,就用“杜做酒”来待客,至今还有不少农家保留此俗。“杜做酒”度数虽与黄酒差不多,开始喝时是甜甜的,但其酒力绵长,一两个小时之后要你相信,所以碰到心急户头往往会上当。但醉勿伤身,却是杜做酒的本色。
  在往日,“杜做货”一词总还有一点点贬义,苏州城里人甚至还有点看不起穿杜布衣裳的乡下人。时至今日,人们的观念变了,开始怀念起好吃实用的“杜做货”,甚至狂热追求起原生态的“杜做货”来。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