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混堂”

姑苏晚报 20140218 A第14版

■张健图

本报记者张健图/文
  排队拿竹筹、穿上木拖鞋,脱下的衣服用衣架撑得老高挂起来,而后光溜溜地走进青石池,在雾气弥漫的澡堂内慢慢“潜入”烫烫的池水焐上个半小时,再光溜溜地走出来睡在躺椅上,这时跑堂的师傅就会在远处喊你,随后一块热乎乎的毛巾朝你飞来——这就是老苏州们都喜欢的老“混堂”。时至今日,这样的“混堂”几乎已经绝迹,但在东中市的一条巷子里,还存在着这样一家苏州的老式“混堂”——建新浴室。
  这家建于民国初年的老浴室,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据老一辈人介绍,解放前建新浴室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双龙池”,“建新”是建国后改的名字。浴室内,保持着传统的经营格局,青石池下还有隐蔽的烟道,池子上方是拱形的石顶。服务员,也都是在该浴室工作了几十年的老伙计。他们穿的工作服,是类似于白大褂的统一服装。毛巾还是那么热气腾腾,衣服还是挂得高高。这么多年来,这家老浴室一直保持着传统的经营模式。1997年,由于市场的冲击,老浴室开始面临着生存压力,老板陈秋林就是在那时开始承包建新浴室的。2000年时,浴室开始改制,由此,陈秋林成了该浴室真正的私人老板,经营至今。
  但是在坚守传统的同时,陈秋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陈秋林介绍,1980年,他刚满16岁,就来到这家浴室学生意做服务员。每天很早就起来,在中午浴室开门前,必须把烧开的干净水放入池中,整理好所有的躺椅、茶几。地上的痰盂,也要清理干净再放回原位。从伙计变成老板,陈秋林开始计算起了成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一吨煤只要24元,九十年代涨到了200多元,现在政府不准使用煤炭烧锅炉,所以变成了烧环保的生物燃料(压成圆柱形的木屑),一吨的成本变成了1000元。20年前,洗一次普通浴,只需要五六元,现在虽然涨到了12元,但和燃料的成本相比,涨幅要低得多了。再加上水电成本的上涨,房租的上涨,人员工资的上涨,现在的这家老浴室只能说是勉强生存。还有一个重要的压力是客源日趋减少。老传统浴室洗澡的多数是周边的老居民,随着拆迁力度的加大,不少客户都搬走了。陈秋林说,1999年至2003年间,每天来洗浴的人数在八九百人左右,而如今每天来洗浴的人数已经跌至了200人左右。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宫巷内的老浴室‘清泉’关门了。2000年后,石路的‘大众’、‘天一池’两家老浴室也关门了。现在只剩下我一家了。曾经也想过改造,来适应潮流,但舍不得,顾客们都说来老浴室洗澡就像回家,自由。”陈秋林道出了坚守的理由。在建新浴室内,一位60多岁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小的时候就跟着父母来此洗澡,这一洗就是半个多世纪。他喜欢这里,因为这里的水好,毛巾够烫。顾客老林向记者透露,他曾在网络论坛发了帖子:苏州的老浴室是苏州的文化,就这么一个个的没了,太可惜了,政府部门应该多多扶持这些老浴室。俗话说“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现在老茶馆也没了,接下来就该老浴室彻底消失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