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叫卖”原音重现

苏州日报 20130606 A第13版

■尤薇

“吆喝”是随着市井商贩应运而生的一种语言形式,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有的,拖着悠悠长腔,有的,一句句节奏明快,干净利落,由远及近,而后渐行渐远。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吆喝声已经成为“绝唱”。

  苏报讯(记者 尤薇)“刮拉松脆三八盐炒豆”、“修洋伞,坏格拖鞋皮鞋球鞋修作”,一声声抑扬顿挫的吴侬软语叫卖声,穿越到了记忆深处的姑苏小巷人家。“已经收集整理了40多种“姑苏叫卖”,昨天,市老字号协会秘书长刘骥还原出的姑苏传统叫卖声声情并茂,让人大饱耳福。“姑苏叫卖有腔有调,和学戏差不多”,年已七旬的刘骥三代从商,小时候家住三元坊,儿时走街串巷小商小贩的姑苏叫卖吆喝声,回响在耳边,成了他“学戏”的启蒙老师,稍大点他就和左邻右舍的孩子们,跟在小贩屁股后,有模有样地学起吆喝,中学毕业后刘骥参加了市青年话剧队,从话剧到锡剧学得更欢,此后插队、回城进商场,同学好友聚会,刘骥兴之所至还会模仿表演上几句姑苏叫卖。
  从感兴趣“自学”,到挖掘、收集、整理姑苏传统叫卖的“专业”活,据刘骥回忆,是2年前的一次“无心插柳”触动了他。当时中央电视台来苏州拍摄有关传统糕点等纪录片,想寻找更多姑苏传统元素,恰好在现场的刘骥灵机一动,吆喝了小时候听来的那一声“方糕、大方糕、松子黄千糕”,让编导如获至宝,并放在纪录片的片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声音,要留点念想给后人”,从此挖掘收集整理姑苏传统叫卖吆喝,成了刘骥的目标。
  为把散落在小巷深处的姑苏叫卖吆喝收集起来,刘骥和不少老茶客、老苏州互相切磋聚沙成塔,一条“沙囊里格甜格,三分五分买一块嘞”的叫卖西瓜吆喝,就是刘骥从一位老茶客口中“复原”下来的,他还对收集到的姑苏叫卖精心归类整理。据刘骥介绍,他目前收集到的姑苏叫卖吆喝共有食品、日常杂项、旧货回收、面馆、浴室、器皿6大类。“姑苏叫卖短短几句中学问不小”,刘骥介绍,一条“要买糯米新白果”,寥寥几句道明了经营之道、产品质量、商家诚信等“广告要素”,一声叫卖吆喝,招徕众多顾客。
  据刘骥介绍,目前北京、天津的叫卖吆喝都已申报非遗项目,他挖掘整理的姑苏叫卖(吆喝),已由市老字号协会申报市非遗项目。市区还有家老字号面店找上门来,表示了恢复响堂培训的想法。
  【老苏州记忆里的声音】

  听不同的叫卖声,就能知道几点钟

  苏报讯(小圆)“那时候的苏州人,只要听到不同叫卖就知道几点钟了”,据刘骥介绍,从早上的“甜酱瓜嘞萝卜头嘞”,到下午的“有卖三角包、两分洋钿吃一包”,晚上的“火腿粽子五香茶叶蛋”,时间性特别强;从春天里的“栀子花白兰花”,到夏天里的“要卖格赤豆棒冰奶油棒冰”,一年四季绵延不绝。
  刘骥挖掘、收集、整理的姑苏叫卖吆喝,涉及苏州不少传统行当,既有市民耳熟能详的,也有随着“老行当”消失渐行渐远的。据刘骥介绍,姑苏叫卖反映出浓郁的姑苏地方风土人情,以短句居多,有些还伴随器皿声,音律节奏性非常强。
  食品类:五香嘞白糖;要卖包拍西瓜———包拍西瓜;爆炒米花———响喽———呯———;送灶糖元宝,阿要送灶糖元宝———;哈啰面包,奶油格面包,要卖格面包,奶油面包;要卖糯米新白果,香是香嘞糯是糯,一粒开花两粒大,两粒开花粒粒才是大白果,吃一粒苦白果嘞,一颗好换四颗。
  日常杂项:阿有坏格棕绷修作、藤绷修作;坏套鞋修作,坏套鞋热胶修作;削刀,磨剪刀;箍桶哦———箍桶哦———;穿牙刷———;涂挡油灰,阿要卖蒲条。
  旧货回收:阿有旧格马桶,脚桶卖嘞;阿有旧货换铜钿,阿有坏格洋瓶碎玻璃换铜钿,破被头烂棉花换铜钿,肉骨头、牙膏壳子换铜钿———;阿有申报纸、硬板纸、破纸头、旧书换铜钿。
  面馆:要么来哉,堂里一碗鳝糊面,宽汤、重青、还要过桥么来格哉;要么亦来哉,堂里一位眼睛兄,要一碗重油、免青格硬拌面———来了一位小娘要一碗免青、轻油、虾仁过桥面么来格哉。
  浴室:扦脚———;擦背———。
  器皿吆喝:笃笃笃(敲竹筒表示卖糖粥的骆驼担来了);汤汤汤(敲小锣鼓表示鸡鸭血汤担子来了);擦啷擦啷擦啷(铜匠担子来了);呱呱呱(敲竹板,表示卖老鼠、虫、蟑螂药的小贩来了)。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