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宅名居成寻常人家──沧浪区探索多元化开发保护古建筑

苏州日报 20050201 二卷86页

■沧轩、新月

本报讯(沧轩 新月)临近春节,“红豆山庄”的居民格外高兴,因为他们再也不用挤在破旧不堪的旧宅中过新年了。坐落在吴衙场37号、38号的“红豆山庄”建于清朝,因院内曾有红豆树而得名。历经三百多年的 历史变迁,“山庄”变成了低洼地,而且内部的房屋渗漏、木式门窗破损,院内住的51户居民既无独立的厨卫,更没有各种现代化的配套设施。居民感到日常生活不便和困苦的同时,百年古宅也濒临严重破坏。 

    沧浪区了解情况后,迅速采取措施,并与市房管局、文管局等部门沟通,以政府投资的方式,对古建筑进行了整修改造,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具有保留价值的文物进行了全面整修,恢复了“红豆山庄”的粉墙黛瓦、花窗长廊的清朝原貌和往日风采。同时,按照市场化运作,对拥挤在院内的部分住户进行了动迁,对自愿留下来的住户增加了面积,改造了设施,使居民们生活在古色古香、庭院楼阁的同时,享受着现代化的便捷和幸福。 

    据了解,沧浪区聚集的古宅名居等文化资源较多,几乎每个社区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遗存。近年来,该区对这些散落在社区的文化遗产,探索从保护其建筑风貌到拓展其功能内涵的多种保护与开发的方法。如通过政府融资、市场化操作的手法,盛家带33号、十梓街56号等古宅成了居民的乐园,况公祠、曹沧洲等名居成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舞台。大家形成共识,古建筑不光用来观赏,还必须利用起来,这将更有利于其保护。 

    沧浪区在为社区的这些宝贵文化寻求保护与开发中,还积极借助于民间的力量,吸引民资参与。其中,“葑湄草堂”和“双塔影园”两处大型古建筑便是由民营企业沧浪房产公司出资修复。目前,位于盛家带31号的被修缮一新的“葑湄草堂”定位于“商务会所”,将是集会议、宴会、宾馆、餐饮于一体的服务场所。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