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声迟迟没有响起──一个民营投资者古宅保护的心路

苏州日报 20050628 六卷089页

■徐蕴海

古建筑修护寂寞的投资 

    找到史建华的办公室颇不容易,在一所大宅子里迂回曲折,穿门过弄,然后吃力地踩着高而陡的台阶上楼,还要再转一个弯,这一刻,突然对苏州古建筑的保护利用之难有了切身的体验:谁愿意花好几千万来买这样的老房子呢?尽管这个被修复的袁学澜故居,其历史、文化价值远非普通建筑能比,但当做办公用房实在不够方便。 

    苏州的控保建筑有300多处,其中的大部分因为没有资金来源,无法进行正常的维修养护,日渐凋敝。多元化筹集资金,发动社会力量,特别是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古建筑抢修保护,被视作是一条出路。但几年下来,愿意尝试者寥寥,身为苏州市新沧浪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史建华,是为数不多的敢吃螃蟹者之一。 

    史建华说,之所以愿意对古建筑一掷千金,原因有两个:就企业自身而言,从转制前的沧浪房产公司到现在的新沧浪,做古宅新居一直是其强项,史建华个人和企业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与其它房地产公司相比,在古建筑修复、仿建上的专业水平,是其特色所在,不容轻易抛却;更重要的,苏州的古建筑,每座都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只是现在由于种种原因,不为世人所识,只要肯认真挖掘,假以时日,必将受到社会认可,市场欢迎。然而,市场欢迎的掌声却迟迟没有响起。 

    古人庭院难成今人家舍 

    散落在古城里的大量控保建筑是现成的资源,加以修复后,让人们能在苏式古民居中生活、工作,既可使古宅得以持续利用,从观赏对象变为有生命力的实用建筑,还可以让世人对古宅保护的意义有更深的理解。 

    沧海桑田,今昔不同,古人的庭院要成为今人的居所,远没有换个主人那么简单。 

    首先是技术上的难题。由于古建筑房屋结构、布局的特殊性,一些现代必需的基础设施,比如煤气管道、下水道等,很难在不影响老房子的结构前提下敷设到位。其次,需要大量的资金,不仅用于建筑本身的修复,更多的是用于疏散并重新安置目前杂居在古宅中的众多住户。 

    最难的是,修好的古建筑该如何利用。古人的生活习惯与现代人有很多不同,因此古宅中的种种往往令现代人难以适应。比如楼梯太陡,行走不便;房间布局复杂,仿佛迷宫;房子周边的小弄堂太窄,汽车难以抵达,等等。 

    史建华说,当初修袁学澜故居时,只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好古宅,二是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等到要实际利用了,出现了问题。后来,他们在修复葑湄草堂时便吸取了教训,保护与实用并重,在房子内部,现代设施都安装到位。 

    谁来为修护艺术加分 

    1992年,史建华参与桐芳巷改造,这是苏州古城第一个成片实施改造的居民小区;1996年到1999年,他直接主持了37号街坊改造工程,该工程占地面积22公顷,涉及1520户人家,宋代古建筑定慧寺,清代建筑袁学澜故居等得到修复保护,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其中,双塔小区获得江苏省旧城改造开发模式奖,入围《建设总住宅精品小区精选》,37号街坊改造项目并获得世界教科文组织迪拜奖,成为苏州旧城改造的经典案例;2003年修复的葑湄草堂,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综合金奖”和“中国建筑珍品大院”奖。 

    但是,在对古宅修复保护投下数千万元资金后,除了今年6月苏州市政府给予的18万元古建筑抢修奖励金外,史建华和他的公司尚未从市场上获得任何经济上的回报。用史建华的话说,作为民营企业,进入古建筑保护领域,并不是想做义务劳动,寻求经济回报是必要条件,投资修复袁学澜故居、葑湄草堂,也都是看好了其将来的升值空间。 

    “古建筑有市场,但走向市场的途径还需探索。”史建华说,苏州现存大量控保建筑,需要权威部门提供修护标准并予以认定,需要专业的公司来实施修护工作,更需要进入市场流通获取资金的来源,希望专家、学者、企业家都能对此加以关注,共同努力,最终赢得市场的喝彩。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