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花洲:一个公园唤醒一片商市

苏州日报 20041112 二卷26页

■陈秀雅 、王高洁

■本报记者 陈秀雅 实习生 王高洁 本报通讯员 宋庆阳 

    从历史上水陆换乘的姑苏水马驿站,昔日的棚户区、低洼地,到如今的特色文化集中展示点,环古城风貌游重要集散地,以及正在形成的“胥门商市”――― 

    百花洲内接官厅是宋元时期官府迎宾款客的姑苏馆与传递文书的姑苏水马驿。宋绍兴十四年(1144),秦桧的内弟平江知府下令在胥门南侧建姑苏馆,并于城上修筑姑苏台,台下有百花洲,洲东有射圃,建筑之雄伟,为“三吴之冠”。太平天国后,姑苏馆遭到严重破坏。光绪年末,沪宁铁路无锡至上海段开通,与火车站连接的大马路修进苏州城后,接官厅再也无官可接,沦为城市的边缘地带。民初以后,百花洲河埠头逐渐成为外来谋生人员的集居地,是姑苏城内的一处棚户区,南城墙被严严实实地遮掩起来。 

    自从2001年开始,古胥门城墙改造、百花洲公园重修、环古城风貌带建成,一系列市政府实事工程,让百花洲重新焕发光彩。如今,这里以百花洲、古胥门为中心的地带,不仅成为了社区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而且已是环古城风貌旅游带中一个重要节点,更让人可喜的是,这里正在形成一个以酒店、会展、商务等为主的胥门商市。“落红乱点溪流碧,歌喉舞袖相徘徊。”这明代唐寅诗中描绘的百花洲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分明就在眼前。 

    古吴风情大展示 

    世遗会后,百花洲公园内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摄影大赛。这场“胥江风、世遗情”摄影大赛吸引了众多居民的参与。变化总在不经意间。几百幅照片所摄录的都是身边景物,大家既感觉熟悉又有点陌生。 

    今年3月,百花洲公园的管理工作移交给沧浪区。沧浪区委托公园所在地胥江街道管理。胥江街道针对百花洲公园的特色,寻求一条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之路,用民俗文化聚集人气,提升商气。为此,街道投资80多万元创建胥江民俗文化展示园。从古胥门广场的“正月十五闹元宵”,到百花洲公园内的姑胥民俗文化艺术节、端午龙舟大赛、中秋赏月和花船巡游等活动。 

    自世遗会至今,百花洲公园变得越来越热闹,民俗文化活动一个接一个。每个周末街道还在此举办周末文艺广场,吸引了大批市民的参与。大家把公园当成一个展示才艺的社区舞台。在民俗文化展示园内,街道还先后组织展出了清末民初的70余件古吴风情服饰和数十件根雕、手炉精品,吸引了市民的极大关注。据介绍,不久后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将搬迁到百花洲公园,并配备街道文化站专职工作人员,设立文化站、街道图书室等公益性文化事业专项活动经费,每年拨出文化活动经费不少于50万元。 

    姑苏新影入镜头 

    百花洲公园改造后,成为了市民又一个免费开放的休闲场所。走进百花洲,漫步青石板路上,抬手就能触到路边的丝丝杨柳,眼前是粉墙黛瓦的姑苏建筑,别有一番韵味。如今,老人们爱到百花洲公园散步下棋,品茶聊天。有一位从百花洲公园搬迁出去的老居民,曾经召集了一帮老邻居,专程到百花洲寻找自己当年房屋所在地。老居民来公园怀旧,周围的新居民来公园休闲,而外来游客,则到百花洲寻觅姑苏新影。 

    11月10日,记者在百花洲公园采访时,发现古胥门广场上停留下客的大型旅游客车一辆接一辆,一批批的外地游客下车进入公园游玩。据公园管理人员介绍,百花洲如今已成为苏州市区旅游的集散地。游人既可从公园上船进入环古城风貌游,又可从游船回归城区,昔日的接官厅也已演变成游客上下岸的必经地。 

    接官厅地区原来是市区有名的低洼地,环境脏乱差的棚户区。2001年,接官厅与百花洲地段全部拆迁,经过改造,这里建成了占地四万多平方米的百花洲公园。河西岸原先杂乱无章的建筑已经不见,古老的城墙露出了被遮蔽多年的容颜。如今的百花洲公园附近景观连成带,接官厅北有被誉为“三吴第一桥”的万年桥,西与万寿亭即皇亭、皇亭三碑隔河相望。古胥门、伍子胥纪念园、嘉应会馆、苏州规划展示馆和沧浪区少年宫的先后改建、落成,公园内数万亩嘉木芳卉沿着运河南接盘门,再现了姑苏拥翠的动人景色。 

    人气集聚成商市 

    姑苏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兴旺,提升了百花洲的人气,商气也随之而来。如今,百花洲地区,以古胥门为中心,正在形成一个以酒店、会展、写字楼经济为主的商市,被业内人士称为“胥门商市”。 

    追溯历史,百花洲公园河埠头一度曾是商贾云集之地。农民们摇着船橹将农产品运到城里,在百花洲进行第一道交易。棚户区时代,这里因居住着大量的城市贫民,简易农贸市场的生意也十分红火。历史走到了今天,在古胥门附近,吉庆街、学士街、念珠街的商业随着百花洲的热闹,饭店、茶楼、小商品……日益红火起来。写字楼经济一直是胥江地区招商引资的主导方式。据了解,目前,胥门、华亭、华孚等写字楼的招商率都已达100%。 

    “胥门商市”的兴起,用胥江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建斌的话来讲,这正主动呼应了沧浪区“文化兴区”的发展战略。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