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合与苏州再造

苏州日报 20050326 二卷122页

■陈长荣

文化和合,在苏州表现得非常明显;文化和合,苏州人对之应持有更为自觉的文化意识。

    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苏州在当前这一文化和合的进程中,将会得到较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辉煌的发展。

    在经历了这样一个“文化和合”的过程后,苏州文化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向愈加鲜明的文化特色之文化跃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苏州大地上悄然呈现为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我称之为“文化和合”。对于这个文化和合的进程,似乎不少人尚缺乏明晰的文化意识。

    谈到当下苏州的发展,我曾把它概括为古苏州、新苏州和洋苏州的三重奏。与同期的城市形态与经济发展相似,苏州文化亦呈现为吴文化、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文化和合。其蕴涵就既是经济的,又是文化的,是苏州经济与文化在历史行程中合乎逻辑的展开。在这里,经济发展推动了文化的进程,文化的繁荣又促进了经济的进步;经济向文化积淀,文化向经济生成。吴文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既体现了苏州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双向构建,又呈现为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互为同构。

    文化和合,在苏州表现得非常明显;文化和合,苏州人对之应持有更为自觉的文化意识。作为一个走向现代化与国际化的文化都市,苏州有着极为深厚的古老历史文化的积淀,又是国内现代化建设领先的明星城市,更是经济国际化浪潮中得风气之先的弄潮儿,因而,吴文化、现代化文化与外国文化这三种文化形态在当下是如此地交织在一起,使苏州真正地处于中外文化与古今文化的交叉融会点上,呈现出一种十分典型的文化和合的态势,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深刻性与复杂性绝非一股城市所能比拟。

    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苏州在当前这一文化和合的进程中,将会得到较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辉煌的发展。问题在于,对苏州人来说,在文化发展上也须提升其文化战略,以达到对自身所处历史进程的自我意识与内在把握。要突破诸如一讲起苏州文化,就一味强调原封不动地保护古城传统文化的意识。要在批判地继承古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现代化文化,还要吸纳与扬弃异质文化或者说“洋”文化,取外国之长,创中华之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不能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取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态度,以汉唐时代那种阔大的胸襟与雄浑的气魄,博采众长,吐故纳新,则何以体现我们当今苏州人的创造?从早期单纯地讲“古城保护”的文化意识,到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的深入思考,再到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中,对于文化和合情境下的文化综合创新的自觉认识,这正是苏州人文化自觉之意识的不断升华。苏州人应当追求在文化上对自身的某种超越,这是苏州实现经济超越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必然提出的要求。  

    谈到文化和合,也许有人担心:在这一文化融会的过程中,苏州文化的边界是否会变得模糊,或者说苏州文化是否会因之而丧失其自身特性?其实,经济全球化并非必然带来文化雷同化,而我们讲的“文化和合”与“文化雷同”亦非同一概念。“文化和合”,不是文化雷同,也不是文化同化。美国学者亨廷顿讲“文明的冲突”,这是我们所不能同意的。中国人认为,不同文明之间可以友好相处,做到“文明的共存”。这里有着深刻的中国文化智慧。从儒家孔子的“和为贵”到道家老子的“无争”,中华文化里有着讲求和合的文化基因。但我们讲文化“和合”,并非不讲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而差异本身就是矛盾。文化“和合”,这里的“和”,是孔子所讲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一味的苟同,差异自在其中,故而文化差异是包含在“和”之中而并非在其外。苏州文化扎根于如此深厚历史文化土壤之中,我们对之充满了文化的自信心。同时,苏州文化亦在发展中,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变化的可能只是文化表层形态,不变的则是苏州文化内核,是苏州内在文化精神。在经历了这样一个“文化和合”的过程后,苏州文化将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向愈加鲜明的文化特色之文化跃迁。我们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做到“和而不同”,在文化和合中张扬苏州城市自身的个性,苏州仍然可以是个性鲜明的“这一个”!

    因此,当我们瞩目赫然镌刻在苏州工业园区的雕塑上那“圆融”两个大字时,不但从中领略到古苏州、新苏州与洋苏州之间文化交融、文化和合的深层意蕴,而且仿佛看到了苏州无比灿烂辉煌的明天!  (作者为苏大出版社副总编)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