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历史见证献给家乡

苏州日报 20050331 六卷004页

■高坡、张甜甜

昨天,本报接到杨老先生电话,称自己保存着几件珍贵的杭美援朝纪念品,想通过本报给这些“宝贝”找一个“家”——

    昨天下午,在位于新庄新村的杨自强老先生家,记者看到了杨老先生精心收藏五十余年的三件“宝贝”——

    一枚小小圆圆的铝质别章,上面刻着“苏州市各界欢送参加军事干校青年纪念章1951年1月”字样。

    一枚悬挂式的铜质徽章,刻着“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1954年2月17日”。连接处还用布好好地缝着。

    一张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发的“投降安全证”,上有中文、英文、朝鲜文三国文字。写着这样一段话:“凡持证投诚之敌方官兵,不论国籍,应本我军宽待政策,妥为接待,护送至最近之司令部或俘虏管理处,并切实执行下列四大保证:一、保证生命安全。二、不没收私人财物。三、不虐待,不侮辱人格。四、受伤者给予治疗。”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说起这些“宝贝”的来历,杨老先生顿时来了精神,仿佛又回到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那个火热的年代。

    1951年7月,17岁的杨自强响应国家号召,放下未完成的高中学业毅然参军,进入“军事干校”,成为华东军区装甲预备部队的学员,那枚别章就是参军见证。离开苏州到达部队,经过半年的新兵培训,被分到当时的坦克某师53团8连当文化教员。不久,又被调往徐州装甲兵司令部师资训练班参加培训。1952年,在“中国人民志愿军装甲部队入朝作战”的铿锵号角中,杨自强随自己所在的坦克部队开赴朝鲜。虽然只是一名战场后方的文员,没有能够开上前线和敌人正面交锋,但那一段铭刻着青春和血汗的历史却永远铭刻在老人的心中。

    “我们一入朝,就领到了志愿军司令部发给的:‘投降安全证’。可别小看它,这是我军俘虏政策的庄严宣告。此前我看到有媒体报道南京一家博物馆收藏了一张彭德怀司令员签发的‘投降安全证’,从历史时间看,可能还比不上这一张。”

    从战场返回祖国后,杨自强在部队继续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在坦克某师司令部政文系当教员。“我那时可是示范教员,全师都听我的课!”老先生显得很激动,笑出了满睑皱纹。我军装甲部队吸取了在朝鲜战场的作战经验和教训,那几年坦克部队发展很快,部队的文化教育工作紧紧跟上,杨自强在战场上没有使出来的气力在课堂上找到了用武之地,为前线源源不断输送新的战斗力。1954年,他领到了那枚慰问徽章。

    1956年,杨老先生转业到徐州矿务局工作,5年的军旅生涯就此画上句号。此后安家徐州,一住就是40年,直至1996年退休。“叶落归根啊! 50年时间,我一直珍藏着这些珍贵的纪念品,我想有朝一日把他带回苏州,献给家乡。我是从苏州出去当兵的啊!”在北方生活了大半辈子,老杨的口音变了不少。

    “他心细。这些东西他从不让我碰。都是自己收着。那是他的宝贝,比儿女还亲。”老杨的老伴说。

    2003年,老杨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阔别50年的苏州。由于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老杨顺利迁回了户口。杨先生的老伴拿来了一张老杨参军时拍的照片,照片已经泛黄,但是上面的杨自强依然是那么英俊帅气。

    “我想把这些历史的见证捐献给家乡父老。”老杨眯着眼,端详着手里的纪念章,显得神情悠远。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