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之首吴淞江

苏州日报 20040709 一卷12页

■陈益

古镇千灯紧靠太湖泄水通道“三江”(吴凇江、娄江、东江)之首的吴淞江。

    吴淞江,太湖自瓜泾口东流往黄浦江的通道,进入上海境内后称为苏州河。它蕴藏着上海的生世之谜。什么是“沪”?《清嘉录》引用唐代诗人陆龟蒙《渔具诗序》中的解释:簖,沪也。“网罟之流,列竹于海灌:,曰沪”。并注释“吴入谓之簖”。拦在湖港交叉处的簖簇,正是用来捕蟹捉鱼的。沪,也称作沪渎,原指吴淞江人海处——那里正是螃蟹性腺成熟时从阳澄湖去往海淡水交汇处产卵的地方。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震川先生全集》,有不少论及水利的篇目,最有名的是《水利论》。这篇文章申述了疏浚吴淞江的意义。水乡既得水之利,也会受水之害。江河的下游地区,水患更为突出。归有光关心本地的水利问题,因而研究历史,调查现状,一再强调疏浚吴凇江的必要。他认为治太湖水患,应重点治吴淞江,因势利导,才能费力少而收效大。

    隆庆3年,海瑞巡抚应天十府。正当他微服私访,了解民间疾苦时,苏州、松江、常州一带连日暴雨。常年失修的江湖渠堰容纳不下汹涌直下的洪水,很多地方变成了一片汪洋。滔滔不绝的洪水是由太湖泛滥造成的。遭受灾害最严重的,要数苏州以东和松江地区。这正是因为吴淞江长期不修,淤泥越积越多,阻塞了通道,太湖水不能畅通,才酿成了灾害。

    这位理解百姓疾苦的官员,读了归有光的文章,很快向朝廷呈报了关于疏浚吴淞江的奏疏,并给工部尚书兼右付都御史总理河漕的朱镇山写了一封信,急切地中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夜以继日地筹划着吴淞江的疏浚工程。在海瑞的主持下,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吸引苏、松一带的灾民共同来上工修江,使疏浚工程很快就得以完成,且大见成效。

    大约在归有光谢世260年以后,江苏巡抚林则徐在巡视江南水利设施时,顺道去安亭游览了震川书院,心中颇有感触,于是为震川祠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专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上联指的是他为海瑞采纳的意见,在治理吴中水患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下联则指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