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意盎然中的人间天堂  苏州城市林业建设综述

苏州日报 20041129 二卷49页

■徐蕴海

■本报记者 徐蕴海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越来越多地享受到属于城市的现代生活空间,然而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不约而同地将“山水园林”作为城市的招牌,善待自然,让自然成为城市的重要部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从“城中园”到“园中城” 

    幽深的小巷,古老的民居,还有星罗棋布的古典园林是苏州的骄傲。但由于城市建筑密度大、人口相对集中,除了园林中的点缀,粉墙黛瓦的姑苏城内,绿色一度并不丰满。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与其说是一个任务,不如说通过有序地植树造林,向来讲究生活质量的苏州人在构筑自己新的理想家园。 

    借助固有资源,风景林地随着景区的逐一开发渐成气候:1999年结合保护瑞光塔、水陆城门、吴门桥等历史文物,对古城西南地区最大的低洼棚户区进行改造,建成了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盘门景区;2003年上半年完成了以江枫洲为重点的枫桥景区建设;石湖景区是国家级太湖风景区的13个景区之一,滨湖景区的建设正在进行,其面积达到137万平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以吴越遗迹和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为特色的大型开放性生态绿地;虎丘山风景区景区西扩工程已经启动,该区面积达到1000亩,为现有虎丘山景区的4倍。 

    “绿色通道”在增强城市防护功能的同时,使苏城又多一份绿色的呵护。在城市周边、五大分区之间,以铁路、道路、河道为依托,苏州建起了各类防护林带。继东面40万平方米的官渎里立交绿化配套工程之后,今年苏州又完成了西出入口绿化景观工程,绿化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为苏州构筑起一道道气势恢弘的绿色风景线。生产绿地也因地制宜地进行,相城区、吴中区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大面积建设苗圃、花圃,通过加强园林绿化植物引种、育种工作,培育和生产适应本地区自然条件、具有特性、抗性优良的品种,使苗木自给率达到80%。 

    中心城区启动了“百园工程”,见缝插绿、破墙透绿、拆违建绿,先后建成桐泾公园、广济公园、东汇公园、文庙公园等34个市级、区级公园和100座小游园,每年新增绿地平均在80万平方米以上。 

    新城区的城市绿化景观建设利用自然山水展开。金鸡湖是工业园区宝贵的风景资源,目前,金鸡湖畔的城市广场、湖滨大道、香樟园和红枫林等相继建成,其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和人文、自然的结合博得了人们的好评,成为一处融现代理念与自然风貌于一体的城市新景观。苏州高新区立足于建设国际型科技工业园区和现代化新城区的目标,充分利用区内的山体,建成了苏州乐园、索山公园、玉山公园、何山公园,风格各异,绿意森森,吸引了各地游客来此观光游玩。拥有丰富自然山水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吴中区,积极营造公园绿地和生态公园;相城区则先后建设了虎啸生态园、市政广场、大型街头绿地等一批精品绿地,成为“绿色、生态、花园”式的新城区,苏州一南一北两大门因此越发靓丽。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苏州顺利实现了建成江苏省园林城市群目标;继常熟市率先成为国家园林城市之后,张家港市、昆山市和苏州市于2003年同时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太仓市和吴江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正在积极申报中;苏州市还被评为国际花园城市和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出门半里,市民必能看到悦目的绿色。 

    绿色苏州的园林“胎记” 

    园林文化已深深融入苏州人的血液之中,仿佛与生俱来的胎记,园林意识是一代又一代的苏州人抹不去的烙印,传承着这份精神遗产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 

    在大面积增绿扩绿的同时,古典园林的精致和艺术延伸到街巷院落。 

    名城、古园、水乡,规划之初,苏州城便是作为一个大园林来看,尤其古城区绿地要紧密结合古城改造,采用点状和环状绿地相结合的形式,合理布局,保持历史文脉,挖掘历史文化的内涵,建设小型公园绿地,布置绿化小品,使清静幽雅的古城环境得以保持。 

    首先拾掇的便是园林。我市先后完成了市区29座园林、5处园林遗址的调查、考证工作,投入1亿多元修复了耦园、艺圃、曲园、鹤园、北半园、畅园、五峰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疏浚园林内部河道35公里,拆除有碍古典园林的违章建筑6800平方米,迁移各类杆线3000多米,整治和改造了主要古典园林的四周街景,筹建了目前全国惟一的一座园林专业档案馆―――苏州园林档案馆。这些保护性工作,赢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苏州园林的科学保护达到了国际标准”的高度评价。 

    苏州古城的历史、特点和地理位置客观上要求古城内的绿化建设不能进行大拆大建,建设小、多、匀、精的绿地成为改善古城区生态环境和景观质量的手段,而园林绿化成了古城保护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古城中心黄金地段,乐桥绿舟、凤凰来仪、观前公园等绿地,不仅发挥了城市“绿肺”功能,而且也体现了传统风貌;位于文庙前的文庙公园虽然占地仅5900平方米,但整个公园散发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府学气息,成为人民路沿街的一大景观亮点。以织里苑、听钟园为典型代表的小游园,虽然空间不大,但都各呈巧思,成为邻近居民闲来一逛的乐园。 

    一条条道路同样是园林艺术的载体。虎丘路、临顿路、干将路、狮山路、中新路,既有枝头绿荫,又有沿街小品。其中,“卵石铺花丛,隔河看景墙”是道前街滨河绿地;“人在花间走,柳在岸边行”是临顿路滨河绿地,“两绿夹一河”则是干将路滨河绿地。对人民路、三香路、养育巷等道路进行拓宽改造时,不仅保留了原有成材大树,而且沿路通过“见缝插绿”来增加绿化,面积不大,却体现了苏州的文化内涵和城市风格,形成了“全城皆园”的新景观。 

    环古城风貌保护工程的景观建设,则为千年古城树起一道绿色屏障,2004年6月,二期工程全面竣工,沿河新增绿地70万平方米。不仅有绿草如茵、林木蓊郁,还有飞檐错落,城墙蜿蜒,古城的精致,历史的传承,尽皆融于水城的秀色之中。 

    让城市的每寸土地清新呼吸 

    根据今年提出的苏州《绿色行动计划》,重点是要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和造林绿化质量,构建城乡一体的现代森林生态系统,到2010年,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23.5%,同时,我市绿地总面积要达到9620万平方米,比目前的4269.7万平方米增加一倍多。而有了绿地,并不意味着便有了完善的生态系统,而这正是苏州发展城市林业的最终目标。 

    就苏州大市范围内而言,要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网络,并非简单增加一两块绿地就能解决问题。从2002年起,我市园林、规划部门的专家等便开始对《苏州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除了根据城市地域的扩大进行调整之外,最重要的改变是确立了生态法则,将城市绿地体系的内容由园林绿化拓展到自然保护,让绿地成为一个“活”的系统,有效地恢复和保护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最新的绿地总体布局现已确定,即通过中心保护地、外围保护地和生态廊道,在城市中构建起一个生态型的绿地系统。使城市绿地的作用从原先的装饰、点缀扩展到保护环境、恢复生态。 

    具体来看,城市西部的太湖、低山丘陵如近郊的虎丘、何山、狮子山、天平山、灵岩山、七子山;远郊如阳山、邓尉山、穹窿山、清明山和洞庭东、西山;城市东北角的阳澄湖、东南角的独墅湖、西北角的三角嘴湖、西南角的石湖,以及其周边山地,形成苏州市自然景观保护地和物种源地,是城市的中心保护地。外围保护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东部的金鸡湖湖滨公园和东沙湖公园,南部澹台湖公园,西北部的大白塘公园等;二是在创建园林城市中已建成的桐泾公园、广济公园、东汇公园、文庙公园等34个市、区级公园和100座小游园等,上述大小不一、自然与非自然的绿地斑块,形成总量适宜,分布均衡,物种多样,特色鲜明的绿地系统。而在中心保护地与外围保护地之间构筑与交通系统和河网系统相结合的防护林带,如环古城风貌景观带、娄江滨河绿地景观带等,这些宽窄不一的绿色路径,形成城市内外交流的生态廊道,目的在于将清新的空气、多样的生物系统引入城市,缓解城市中心热岛效应,并增加了城市人工生态系统和市郊自然生态系统的物种和基因交流,有利于生态过程的进行。 

    依水造绿,创造水乡绿地系统将是苏州绿化之路。苏州的一个鲜明特色是湖泊众多,河网丰富,在城市周围依附湖泊河网已形成了三角嘴湖、阳澄湖两个水网生态区,独墅湖湿地生态区、石湖景区、京杭大运河沿岸防护林带,以及“一环九溪”河滨绿地。完善和发展人工湿地提上日程,通过构建近自然湿地植物群落,吸引野生生物,特别是鸟类、蝴蝶和小型哺乳动物,使湿地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培育和保护的关键地带。 

    让每一寸城市的土地都能清新地呼吸,这是城市的梦想,也是苏州人心目中,永不失落的人间天堂。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