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用好“活化石” ──张夷委员:文保单位旅游资源亟待开发

苏州日报 20050118 二卷77页

■张波

名人故居、古建名胜,由于见证了太多的苏州历史,被称为我们身边的文化“活化石”。在大力建设“文化苏州”的过程中,如何让这些“活化石”活起来,并更好地发挥文化弘扬的作用?对此,市政协委员张夷提出,要进一步有效开发这些文化保护单位的旅游资源,打好“文化旅游牌”。 

    苏州是文保单位的“大户”。近年来,在社会化保护、开发、利用策略推动下,市区不少文保单位向社会有偿开放。相关政府部门希望通过此举达到弘扬历史文化、探索文保资源市场化的双赢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开放的不少文保单位仍处于“冷清”状态,每天前来参观的游客“门可罗雀”。有些只能靠几块钱一位的茶座集聚一些“人气”,根本达不到当初开放的初衷。 

    于是,在不违背文保单位保护原则及开放陈列原则的前提下,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部分闲置或辅助场馆进行文化属性开发,就成了张夷经常思考的问题。经过多次外地考察、查阅资料,张夷渐渐找到了答案―――苏州已经提出了“文化旅游”的口号,为什么不能在这方面做文章?很快,一份名为《合理提升及开发文保单位的“可读性”,让文保单位走出“冷清”境地》的提案形成了。 

    在这份提案中,张夷建议,政府部门要有效加强文保单位的旅游资源开发。首先,要按照文化旅游的总体思路,对有开发条件的文保单位进行统筹策划,确立整体市场定位,打出“文化牌”。其次,要根据各个文保单位的特色,因地制宜、客观合理地对其进行包装和策划,形成各自的文化旅游特色,便于用“丝线穿珠”式的联动体系,将文保单位推向“文化旅游”大市场。张夷举例说,比如曲园可以包装成为书画文化景点;双塔可以成为民间工艺景点,唐寅园可以形成民间节俗景点等。在开发模式上,张夷建议,可以借鉴浙江等地的成功经验:政府部门在合理做好包装策划后,有选择的吸引文化商业人士进行合作开发,共同做足文化苏州的“大文章”。 

    “这样开发,还有个好处,就是可以把苏州园林和文保单位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形成遗产与文化、‘昼游’与‘夜游’的互补系统,拉长旅游产品链,为苏州的大旅游添活力。”张夷设想,可以让游客白天畅游园林,晚上在名人故居里探幽,那样苏州在他们心中的印象才够完美。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