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福杨梅古时是怎样运输的

苏州日报 20160624 B第02版

■李嘉球


  拙文《光福杨梅名扬江南》在5月27日《苏州日报》刊发之后,笔者又发现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新资料,特与读者分享。
  光福杨梅种植历史悠久,它之所以能够名扬江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果农开改的理念。果农们根据光福本地自然环境、土壤条件,引进适合其生长的外地品种,著名的“甜山”杨梅便是一例。明代王象《群芳谱》记载:“吴中杨梅种类甚多,名大叶者最早熟,味甚佳;次则卞山,本出苕溪,移植光福山中尤胜;又次为青蒂、白蒂,及大小松子,此外味皆不及。”苕溪,古代吴兴的别称,今属浙江湖州市。这种源产于吴兴的“卞山”(又写作“弁山”)杨梅,移植到光福后,经过果农的精心栽培嫁接,逐步培育成了颗大核小、汁多味甜、鲜美可口的“甜山”杨梅。到清朝乾隆年间已经超过“大叶”杨梅,成为最佳的当家品种。乾隆《吴县志》卷二十三“物产”云:“杨梅,诸山皆有,铜井(山)一带为胜。其种有弁山、大叶、青蒂,唯弁山为胜。”铜井山在光福潭东,“弁山”即“甜山”。
  杨梅没有果皮,运输、储存是令人头痛的烦恼事,光福果农曾经开发出一种特殊的包装——漆盘,成为馈送亲朋的最佳“礼品”。明末文人文震亨在《长物志》卷十一“蔬果”云:“杨梅,吴中佳果,与荔枝并擅高名,各不相上下。出光福山中者最美,彼中人以漆盘盛大之,色与漆等,一斤仅二十枚,真奇味也。生当暑中,不堪涉远。吴中好事家或以轻桡邮置,或买舟就食。出他山者味酸,色亦不紫。”光福杨梅以果大味甜著称,“一斤仅二十枚”,足见颗粒之大。盛放杨梅的包装盒是上等的漆盘,颜色与杨梅一样紫乌发亮,赏心悦目。虽然价格不会便宜,但是看到这样的漆盘,装着紫乌欲滴的杨梅,怎能不让人心动。而且还可以“邮置”。这样的包装,携带方便,外观美丽典雅,必定会促进消费,还能带动果盘制作、轻桡邮置等相关产业,值得广大果农或正在为运输携带犯愁的商人借
  鉴。
  杨梅可以加工成糖杨梅、熏杨梅,“以白糖、烧酒拌浸入瓶,可燕(宴)客”(乾隆《吴县志》)。“糖杨梅,以糖霜拌杨梅,藏之瓮,经年犹鲜。熏者亦佳”(同治《苏州府志》)。明代沈周有《熏杨梅》诗云:“摘落高林带雨枝,碧烟蒸处紫累累。肉多不走丸微瘦,津略加干味转滋。鸟口夺生鲜恐烂,龙睛藏熟久还宜。珍餮品作杨家腊,报寄须当费我辞。”还可以酒浸杨梅,做成蜜饯,但在文震亨看来,“有以烧酒浸者,色不变而味淡;蜜渍者,色味俱恶”(《长物志》)。
  明清时期,初夏“光福吃杨梅”,是与初春“邓尉探梅”一样兴盛的习俗。既能品尝杨梅鲜果,又能游览名胜古迹,文人墨客车来人往,络绎不绝,曾写下众多诗文。吴宽《入铜坑》诗云:“铜坑山下摘杨梅,曲径人从树杪来。共爱石桥凉气逼,湖梢未放酒船回。”唐伯虎有“杨梅满树火珠明”(《黄茅小景,为邱舜咨题》)诗句。卢雍《光福杨梅》诗云:“仙露凝寒深紫痕,谁家最美在云根。乱收色但随鲜市,晚熟甘才异别村。病客心耽将去郭,筠筐日馈不离门。高眠似了山僧约,碧岫无劳几期昏。”王世贞《杨梅》诗云:“吴筵饾饤应无限,不及杨家种最奇。焰焰晴空烧袜袷,澄澄嘉露滴胭脂。虚劳驿骑传桑葚,忽忆冰盘荐荔枝。散发风林三百颗,可知金阙拜恩时。”诗人认为杨梅在吴地水果中是最值得称奇的,嘉露滋润,色如胭脂,让人垂涎三尺,口水欲滴,于是全然不顾斯文,在树林下拼命摘吃,体会到了“金阙拜恩时”的那种荣耀与惬意。清初,汪琬有“稍待杨梅熟,移舟入崦西”(《光福》)诗句;余怀也有“闻道杨梅熟,牵船及此游”(《西崦访旧》)诗句。沈朝初《忆江南》词云:“苏州好,光福紫杨梅。色比火珠还径寸,味同甘露降瑤台。小嚼沁桃腮。”光福紫杨梅,色泽鲜艳,堪比火珠,而颗粒大“还径寸”,真是珍稀。
  清初,武进文人董文骥特别喜欢光福杨梅,康熙二十年(1681)初夏,他特地赶到光福吃杨梅,写有《吃杨梅口号》诗,云:“光福山家山是田,杨梅熟后不论钱。水晶盐蘸星星绽,白玉盘堆颗颗圆。树底拾来疑紫石,涧中落处烂红泉。北人欲吃君家果,酒浸糖熬直到燕。”甜美鲜洁的杨梅给他留下难忘印象,此后年年到光福尝鲜。康熙二十年(1685),即他去世那年,他特地率全家祖孙三代八口到光福品尝杨梅,并写下《放船光福,挈家人吃杨梅口号》诗十四首,诗云:“果熟君家五月天,老翁口角便流涎。青山千亩朱殷实,信宿蒲帆五两船。”“八口舟中翁领孙,浮家湖上遍山村。惠山南去阳山外,邓尉山头云欲昏。”光福杨梅熟了,让我老翁口角直流涎水,于是特地租了“五两船”前来,带领儿孙八人,第二天傍晚才赶到。他称赞杨梅是仙果,犹如治病之药丸。他狼吞虎咽,吃得“霜髭半染殷红色,老将沙场战血干”。吃了还不算,还吩咐仆婢装满筠笼。见到前来采购的商贩,“一石千文贩满船”。称赞光福杨梅犹如松江的鲈鱼,是吴中著名的土产。潭东的杨梅爽脆可口,铜坑的杨梅大如小孩的拳头。“从人摘打腹便便,仰面高枝开口眠”,跟从山人采摘,边摘边吃,吃得果腹便便。回想昔年,从人打摘,“余每投一钱吃一颗”。全诗情趣盎然,其乐无穷。无怪乎清末里人许兆熊不无自豪地写诗云:“果品山中尽可尝,杨梅特地表吾乡。色香品味传来久,铜井安山是最良。”

 □李嘉球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