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苏州”建设突破口在哪里

苏州日报 20050302 二卷89页

■苏简亚

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消费的商品方面在我市还有很大的差距。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旅游“产品”。 

    关键是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吸引各种形式的资金,搭建好一个平台,以便让文化人来施展身手,然后再依靠市场,将其作品转化为商品。 

    在今年市政府的工作报告中,已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要建设“文化苏州”这个战略任务。为此,当然有许多工作要做。而在这当中,我认为无疑应当十分重视抓好将苏州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消费的“商品”这一件事。这可能是“文化苏州”建设的一个突破口。只要把这件事抓好了,就能把“死”的资源转换为“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众所周知,我们苏州拥有丰厚的文化资源,在对这些资源的保护问题上,应当说也是做得比较好的。现在的问题是,在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消费的商品方面似乎还有很大的差距。差距就是潜力,同时这也正是苏州的一大优势。 

    一般来说,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消费的商品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的途径进行的。 

    首先是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旅游“产品”供国内外的旅游者来消费。从本质上说,旅游是由文化的差异引发出来的一种行为,某一个地方的文化越是有自己的特色,它就越是具有吸引力。我们苏州的文化当然很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外地人、外国人都很愿意到苏州来旅游,使得苏州成了一个著名的旅游城市。 

    更为重要的是另一个途径,即必须善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产品。这主要是指依托和挖掘文化资源,通过艺术创造和制作,产生各种形式的作品,并使之进入市场形成“商品”以供人们“消费”。 

    以前我们苏州在文化生产方面是有成绩的。且不说唐代张继的一首咏寒山寺的诗使得“姑苏城”名扬海内外,就说建国以后,电影《满意不满意》的放映,让全国人都知道在苏州有一座“小小得月楼”,后来又有陆文夫先生的小说《美食家》,也让苏州在全国火了一把。当然还有电视专题片《苏园六纪》,让苏州又风光了一回。可是这些作品主要的只是一些艺术作品而已,并未成为商品,它们的生产和制作也并未形成产业。因而,其影响也主要只是表现在社会效益方面。 

    我们现在所要考虑的应当是如何依托苏州的文化资源,通过艺术创作,特别是依靠影视这一现代传媒,最终形成一个可以不断进行再生产的文化产业这样的问题。 

    在苏州,可供利用的资源实在是太多了!从苏州的园林可以产生出“苏园六纪”,其他诸如苏州的桥、苏州的塔、苏州的民居、苏州的刺绣、苏州的工艺美术等等,难道不能制作出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再就是,苏州有那么多的著名历史人物,在他们的身上曾发生过那么多的故事,不也都可以成为电视剧的题材?就说当代苏州吧,在这短短的二十多年里奇迹般地发展成了一个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市,这当中当然也有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东西。这里的关键,是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吸引各种形式的资金,搭建好一个平台,以便让文化人来施展身手。然后再依靠市场,将其作品转化为商品,使之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供人们消费,并从中获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方面获得大的突破,不仅文化产品的生产可以实现良性循环,同时又可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文化苏州”的建设就会具有永不衰竭的动力和活力。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