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让文化失去记忆 ──乌丙安、方李莉纵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

苏州日报 20050124 二卷82页

■倪晓英

乌丙安教授重走了平江路,方李莉研究员参观了山塘街。两位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说出了同样的感受: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苏州能保留住这样的老街,不容易!乌教授与方研究员是市文广局请来给我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培训班学员举办专题讲座的。今年,我市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将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请来专家作指导,是为了让我市的保护工作有一个高起点。 

    我们何时穿民族服装? 

    据两位专家介绍,6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启动了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程,因为人们认识到,正如地球需要保持多种生物,才能达到生物平衡一样,人类社会的正常发展也赖以多种文化、多种智慧的渗透。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也称为无形文化,无形的文化遗产消亡时,人们往往感受不到,而这种消亡比生物的消亡更令人担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进程中特别强调世界文化记忆的概念,因为如果失去了文化记忆,人类就将失去创造能力。

    对于有形的物质文化,人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形式来进行保存,但对于传统的民间习俗、民间祭祀、民间歌舞、民间口传文学、民间的各种劳动知识、生产技艺等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我们将如何保存?如何让其继续存活在其生长的文化空间中?这是一个新时代所遇到的新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的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流动的精神,而生活方式是不能保护的,只能传承,以活动为载体来传承,譬如日本妇女,一生必须有一套漂亮的和服,在传统的礼仪中穿着。我们现在什么时候穿民族服装?什么时候祭奠我们的祖先?因此,我们要重视传统节日,通过过节来回顾和传承历史、传承文化。 

    老人是个宝,要保护好 

    方李莉研究员认为,在非物质遗产保护过程中,第一要注意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因为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储存方式,不是在文献中,也不完全是在一些传统的器物中,而是在人们的大脑里,在人们的记忆里,在人们操作的双手上,在人们的歌喉里。目前,拥有这些记忆、掌握了这些表演技能和劳动技能的艺人们和老人们,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老,因此,我们要保护好这些老人,安排好他们的生活,抓紧时间作好文化的传承。方李莉介绍,日本人在这方面有一些好做法可供借鉴,譬如他们对有传统技艺的家族,给予很高的荣誉和生活补偿,条件是这个家族必须有一个子女要学习、从事传统技艺,譬如清水六兵卫家族的陶艺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他们的家就是一个陶艺博物馆。

    第二要注意收集和整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各种道具、器物。没有了这些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也难以体现。譬如代表了传统村落的文化特征、艺术风格、生活方式、历史遗迹的传统民居、桥梁、祠堂等建筑物,代表了不同民族文化特征的各种服饰,体现传统生活方式的各种家用器具,包括家具、炊具、茶具、酒具、烟具等。中国的传统礼仪在消亡,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粗糙,重视文化,是在经济发展之后,中华民族重拾自信,懂得了要用文化帮助我们完善自己。 

    要问得老艺人不耐烦 

    乌丙安教授强调,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文化细节,细节才是保护的重点,因为文化艺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在那一点关节点上,不要一掠而过。

    什么是细节呢?就是问老艺人问得不耐烦的时候。中国民间有传艺"传男不传女"的习俗,还有"偷艺"一说,师傅教徒弟,常常会留一手,不肯亮出看家的绝活,因此,聪明的徒弟常常是"偷学",冷眼旁观,悉心琢磨。陕西的剪纸老艺人高凤莲,剪纸的绝技都不肯教给女儿,她女儿怎么剪都没有妈妈的出彩,后来经过专家观察,发现高凤莲的人像剪纸,都放大了眼睛在脸部的比例,因此特别活灵活现地传神,当她女儿掌握这一窍门后,作品的神采果然就出来了。 

    民俗博物馆要动起来 

    说到苏州的民俗博物馆,乌丙安说,那是中国最早的民俗博物馆,根据当时的条件,采取了实物造型、实物照相等办法,保留了许多苏州民间习俗、礼仪,譬如婚嫁、祝寿等形式的实物载体,但是,到了更新换代的时候了,譬如婚礼上,不仅新郎新娘,亲戚朋友穿的都是新衣服,而民俗博物馆里的蜡人身上的衣服明显旧了,这就不能打动参观者。活的保护就是动态的保护,应当寻找机会来演示当时的婚礼过程,让年轻的市民来参观,让他们了解传统。

    当得知市文广局设想以平江路为载体,要建戏曲一条街,展示苏州的民族民间文化时,乌教授非常高兴,"有思路就有出路"。保护也应当是因地因时而宜的,在同里古镇,他看到一条木船,坐着一位老渔翁,在用鱼鹰捕鱼。游客给10元,他就叫两只鱼鹰下水,给20元就叫4只鱼鹰下水,这就很有意思,当以捕鱼为生不能满足他的生活需要时,他改之为以表演捕鱼为生,这就能满足他的生活需要了。在这里,渔翁和鱼鹰都是文化生态的被保护者,都应当受到保护。 

    探索自己的保护模式 

    对于原生活形态的保护,国内外有多种做法,一种是政府对生活在老街的人们,采取"生活补偿"的办法,就是给你在新城区安一个家,老街上的家还是你的,但你得在白天来过旧式生活,这是一种既不是表演又不是完全的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还有一种是迁移式保护,在日本东京郊区,有一个集中了全日本典型古民居的建筑群,政府将最古老的民居买下来,统一编号移建。在挪威政府的帮助下,在我国贵州梭嘎地区也设立了生态博物馆,将所有的文化遗产保存在其原有的文化空间中。

    说到前阶段苏州吴中区陆巷古村的古井圈被盗,乌教授说,确实有一些文物贩子开始注意民俗文物价值,在广东也发生了古石狗被盗的事件,后来他们实行定点定人保护。对于古村落,建设露天博物馆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德国有很多露天博物馆。乌教授认为,苏州不必照搬别人的模式,可以探索适合自己的模式。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