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史话

姑苏晚报 20050516 四卷038页

■黄进伟

吴越两国古代同属扬州,吴越之地环绕三江,地处五湖,面临江海,彼此挨靠,世代百姓同饮一江水,同称为东夷民族(俗呼)蛮夷或土著人,两国国君的祖先同为华夏族的后代。 

    吴国的国君是周太王的后代。周太王是华夏族,生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季历最贤,聪明能干,有兴起周族的征兆。周太王有意传位于季历,于是泰伯和仲雍便逊国来到长江流域蛮人居住的地方,在梅里(今无锡)一带定居,后又迁都姑苏,受到当地百姓爱戴,归附他的有千余户,泰伯自号“句吴”,立为君长,这是“吴的开始”“吴”古国之名亦称句吴、攻吴(今江苏苏州地区)。 

    泰伯初到时,还穿戴华夏族的礼服,遵守着北方生活习俗,后来仲雍继位,就随从当地百姓习俗“断发文身”,因古时吴、越两地地处沼泽地带,长发不宜游水,故有断发之习俗,文身是以针刺人体皮肤,刺刻龙、蛇形状的花纹直至流血后涂上丹青,使纹饰的龙、蛇花纹永不褪色。古人为什么要在人体上刺刻龙蛇花纹呢?民间流传古代江湖多蛟鳄,凶猛伤人。所以土著人身上刺刻花纹后便像龙蛇一般,为蛟龙之状入水,可避蛟鳄之害。龙又是土著人崇拜之神,文身后便表明他们是龙的传人,以作荣耀,同时能得到神灵的保佑。 

    吴、越人古代的风俗习惯相同。据《吕氏春秋?知化篇》载:“齐、吴两国习俗不同,语言不通,而吴、越百姓则习俗同,言语通”。两地百姓都以种植稻谷为主,经济、生活又十分相似。直到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周武王才正式封泰伯五世孙周章为吴国国君,都“句吴”,属扬州。 

    越国,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勾践为‘禹之苗裔’”。越王勾践是夏禹的后代。相传在公元前廿一世纪时,作为夏后代部落首领的禹,治理洪水,奔走天下。史载:“禹时,吴为裸国,断发文身”。禹到达这里只得随其习俗“解衣而入”。禹又曾会诸部落的首领于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后禹再次巡狩于会稽时,得病而亡,葬于会稽山上,陵旁建有雄伟的禹王庙。 

    吴、越地处长江三角洲,水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因而百姓自古以来养成泅水、行舟的习惯。《越绝书》曾载:“人以舟为本,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吴、越人为适应地理环境,为了生存,他们掌握了耕作、捕捞行舟、能岸、能水的高超本领。历史悠久的吴、越故地,历经先辈们几千年辛勤开发,从土著走文明,成为江南花果之山、丝绸之地、鱼米之乡、旅游胜地。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