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看得见──析苏州城市文化的传承运作

苏州日报 20040617 一卷29页

■居易

以“看得见”论文化,突出、强化文化的“感受性”和“触摸感”,既不拘泥于“城市文化”的理性思辩,也不踌躇于“吴文化”的博大精深,眼见为实,求同存异,以形式为导向,以传承为基础,以整合为前提,以张扬城市个性为目标,创建出真正具有“苏州特色”的城市文化的体系与品牌。

    “苏州城市文化”的感受性和触摸感其实关键不在于“点”,而在于“面”。不能充分的认识“苏州城市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实际上也就很难认识,当然也就更难表现“苏州城市文化”的特色性。因此,应该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注重并强调“苏州城市文化”各个层面之间的互为呼应的关联意境和系统运作。

    强调苏州“山水城市”的自然属性和环境特征,突出苏州西部“湖光山色”与整个城市“小桥流水”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因果关系,形成苏州以太湖及周边环境为主导的旅游通道和山水城市概念。

    倡导和推广“街景园林化”和“住宅庭院化”。“街景园林化”应注重小园林的个性化设计,如邀请社会名家主持或署名设计,以保证每一个小园林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相关的意义,同时还应注意沿街树木花草的多样性和自然分布(非行道化);“住宅庭院化”一方面可倡导“新私家园林”的形成及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则重在强调各类住宅小区的绿化与环境的自然情趣和园林意境。

    明确在城市建设中突出并规范的表现“粉墙黛瓦”、“枕河人家”、“风火墙”等建筑风格和符号印记,注重古城建筑风貌的和谐性和系统性,建立“历史苏州”与”现实苏州“直接并呼应的视觉联想,形成现代品牌概念中苏州城市形象的“标志色”和“标志景观”。

    创建以“地产品”为主导的“苏州工艺品市场”,形成“集大成”基础上的品牌效应和规模交易;率先制定苏州地方性的工艺品“原产地”保护政策,继承发展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经营方法;评定苏州级的工艺师或工艺专家;在苏州指定的大专院校开设“工艺苏州”的课程和专业,实现苏州工艺品牌在传统、技术、活动、市场、基地、专业、人才一体化保障体系下的商业和文化的运作。

    确立并强化民俗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观念,策划组织全市性的年度民俗或庆典活动。特别是在方言、曲艺、服饰、传统节庆等极具个性特质的方面,更应大张旗鼓并名正言顺的确定相应的形式和内容的保障。“苏州话风情大奖赛”、“评弹演唱会”、“水乡服饰表演”、“轧神仙”以及春夏秋冬的节气祭祀或庆典等,都足以成为既具传统特征又有创新意识的全民参与性的民俗风情活动。

    以时令和节会的形式充分展示苏州美食的品牌和特点,如“青团节”、“野菜节”、“糟味节”、“水八仙节”、“螺蛳节”、“大闸蟹节”等。同时策划和组织多种类型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大奖赛”或“美食品尝会”,形成以市民参与为导向的舆论氛围,推出一批以继承传统为前提的名店、名厨、名菜,从自然性、生态性的角度重塑“苏帮菜”的品牌辉煌。

    以强调苏州是“明式家具发祥地”为突破,创建“苏州明式家具博物馆”或“苏州明式家具研究中心”。在园林、占镇、寺庙、古民居以及各类具有古典风格的楼堂馆所,注重并倡导使用或摆设明式家具,引发以明式家具为主题的苏州古典家居系列用品和饰品的研究、收藏、制作、使用和商业贸易,形成苏州在现代家居领域“古韵今风”的独特品牌与地位。

    提出苏州城市文化的特色及其传承运作,说到底仍然是为了张扬苏州城市文化的“根性”,即通过张扬“根性”来增强其“水性”,从而达到丰富和强化城市个性的目的。只有在张扬的基础上,城市文化的特色和特性才可能被人们所广泛认识,才有可能被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而得到重视,确认和保护。而这不正是一种城市文化形态在当代社会最重要的价值体现之一?苏州“昆曲”文化遗产的确认和湖南“端午节”文化遗产的申报,事实上都离不开城市文化的持之以恒的保护与相关的地域氛围。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文化产业的开发,实际应该是一场政府主导下的全体市民踊跃参与并表现的“看得见的城市文化热”。  (作者系苏州科技学院教授)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