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宝宝

苏州日报 20160527 B第02版

■无名


  一只自来火纸盒子,或者一只百雀灵铁盒子,里面放上几条蚕宝宝,每天上学放学带进带出,空余时间和同学一起比比谁养的蚕宝宝大,哪条蚕宝宝吃桑叶快——这是很多苏州人小时候都有过的养蚕经历。
  每年清明前后,当桑树开始发芽长出嫩绿的新叶时,从去年养蚕结的茧中获得蚕蛾撒下的蚕卵。褐色的蚕卵细小得像芝麻,为防春寒,人们常把蚕卵装在小盒子里,放在贴身的口袋里,靠人体的温度来暖化蚕卵,俗称“暖种”,也称“护种”。到了蚕卵由褐色转绿色,俗称“转色”时候,就是蚕子就要孵出来的前兆。蚕子孵出来时,像乌色的蚂蚁一样小,被称为乌蚁或蚕蚁。小朋友们会事先摘下嫩桑叶,仔细用干净毛巾将桑叶两面的露水吸干,那样子比做作业认真,因为蚕吃了潮湿的桑叶会生泻病烂死。
  旧时规模养蚕时,每一蚕室都有一个蚕娘主持,率领饲蚕。蚕娘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感觉,常以自己的身体冷暖检测温寒,室中有时需生火加温。到蚕在簇上结茧吐丝口吐玉液时,见风即成银丝,蚕头仰起四处布丝网,网呈椭圆形,将自身完全包裹在内。蚕在里面将丝吐尽,就会蜕去身上的皮,化为蛹。来年蛹化为蛾钻出茧来产卵。卵、蚕、茧、蛾,是一个神奇的周而复始的生命周期。虽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谁知蛾卵新生又吐丝。
  图为1957年吴江农村人家在养蚕宝宝。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