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心巧手造就园林之魂

苏州日报 20040701 一卷53页

■杨帆

苏州“漂亮得惊人”,这是马可·波罗的赞叹,苏州园林是“艺术、自然与哲理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惊人的美和宁静的和谐。”这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们的评价。  

    跨进苏州园林幽深的园门,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惑:园林美,美在何处?大小不同、景致差异不大的各个园子为什么总叫人看不完、看不够?大到亭台楼阁的布局,小到匾额石刻及花木配置,在造就一个美的整体形象的同时,园林的建筑、山水、植物等要素所传递的文化语言并不是所有匆匆行过的游人都能够理解的。作为世界遗产中不可缺少的绚丽瑰宝,园林积淀的除了历史,还有文化。  

    记得有位业内行家说过,“造园是艺和术的完美结合,是文人和匠师合作的结晶,两者缺一不可。”为了更好地解读园林文化,我们顺着香山匠人的指点、经过园林学者的提示,尝试着接近千年造就的园林价值核心,解读园林文化的过程成为了一次对园林内涵的全面赏析——

    陆耀祖:香山帮传人,苏州园林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营造分公司副总经理,从事园林建筑行业30多年,参与、主持了苏州多个古典园林的整修以及海外园林的建设。

    曹林娣:园林学者,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论江南古典园林的人文精神》、《中国园林艺术论》等。

    庭院篇:

    闹市归隐后的诗意栖居

    陆耀祖:苏州园林优雅含蓄,不事夸张,大多利用地形布局,达到恰到好处的效果。一个园林能够分成若干小园,曲径通幽且别有洞天。

    曹林娣:园林的立意主题往往与主人的经历、学识等有关,在普遍的“大隐隐于市”的’隐逸思想中,大致可以分为回归田园、回归江湖、回归自然等。

    作为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的选址往往是在可能范围内作出最佳选择,利用有限空间创造理想效果。曹林娣告诉记者,在这个“相地”的过程中,园主的第一标准是“以偏为胜”,虽然是闹市归隐,但总希望把园子尽可能地藏在小巷深处,并用高墙将尘世喧哗阻隔在外。像艺圃、耦园等,如今还保留着当藏身小巷、需寻寻觅觅、才能得见真容的果。

    正是为了彰显含蓄风格,到过苏州园林的人就会发现,这些园子的门大多较小,园内建筑外形不事夸张,连色彩的运用也十分淡雅柔和,粉墙黛瓦成为基调。门厅、正厅、内厅、书房、花园……在推开狭小园门后,一进进地走进园林,“庭院深深”的效果自然产生。走进园中,眼前的建筑往往需要通过曲曲折折的小径才能走近,而在这条小径上,也许有天井、有游廊穿插,经历曲折后的开朗对审美体验能形成极为有效的提升。

    在有限空间里打造出适宜人居、意境深远的效果成为苏州园林的园主们建园时最大的关注点。所谓“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苏州园林在不起眼的园门里藏着的往往是满园秀色。以拙政园为例,作为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一个,面积也不过70多亩,与同为名园的颐和园等相比,实属小巧,但由于布局得当,形成了开阔深远的空间效果,将无穷秀色包揽其间。园名“拙政”系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园子的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各式亭轩楼阁临水而筑,在有限的空间里形成朴素开朗、平淡天真的自然风格。陆耀祖说,很多人在游玩拙政园的时候都感觉园子很大,景致看得人眼花缭乱,这与布局的巧妙不无关系,大园套小园、园中有园,形成了处处是景的景观效果。

    山水篇:  

    叠山理水间的山林向往

    陆耀祖:苏州园林里必定是有山有水,山水结合的,园子的主人寻找的是山林野趣。

    曹林娣:园林中的山水配合很能体现出建筑工匠的诗画功底,不仅与园子主人身居闹市、心在山野的价值取向有关,而且能够充分体现传统文化与因地制宜的有机结合。“宁静致远”与“水令人远”相结合,就形成了园林水面静赏为主的特点。

    有山有水是作为城市山林的苏州园林的一大特色。古代造园家这样评价山、水两大要素在园林中的位置: “石是园之骨,水是园之脉。”叠山理水成了造园者体现技法的所在。 “一峰则太华干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石料运用与水面设计形成了园林的骨架和血脉。

    狮子林的假山提供的是一种观赏趣味,看着那些石头,可以让入自由地联想,与某种事物像还是不像。环秀山庄的假山提供的是一种艺术境界,块面不大的太湖石经过巧妙的组合,形成的不仅是对自然山体的生动模拟,而且山体上各种自然景观俱全,有写实、有抽象,给入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据陆耀祖介绍,苏州园林中的假山,在叠山的造型艺和技术运用上主要分为湖石和黄石两大类,各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分别依据造景的环境加以选择,一处石景,两种不同材料和叠石手法不能混用。苏州园林中现存的假山以湖石假山为主,艺术上因石导势,能与环境相融合,外观线条清晰流畅,层次丰富,空透、立体、留白等恰到好处。

    沧浪亭借墙外的河水为园子增添了活的灵魂,更多的园子则把园中之水当作了创作主体。虽然大多数的园中水面是封闭的,水面静赏的同时,造园者通过对自然水体的写意创造仍然能够形成灵动自然的效果。采访中,曹林娣给记者举了个网师园的例子。她说,网师园整体面积小,水面面积也就十分有限,为此,当年在设计环水建筑的过程中,工匠们一方面将所有高大建筑放到了远离水面的地方,另一方面,缩小了临水建筑的比例,衬托了水面,水面上没有设计桥梁,只是在两个边角处有两座小桥点缀,水面甚至没有像一般园林那样种植荷花,铺陈荷叶,因此成功夸大了水面的浩淼感。

    叠山和理水结合是苏州园林景观的主要表现形式。“石因水而活,水因石成趣”,山水的巧妙结合,深藏的是与园林主题意境相联系的意韵。

    花木篇:

    雨落残荷里的园林意境

    陆耀祖:园林里的植物点缀与周边建筑关系密切,往往能借助不同的植物营造出四季不同的景观效果。

    曹林娣:花木是创造园林和谐的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构成,传统文化中,花木又是人们寄寓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托物言志时使用频率很高的媒介。

    在传统文化中,向有花木移情的说法,梅兰竹菊,成为文人雅士们品格自况的对象。作为对理想人居环境的追求;苏州园林要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花木作为大自然生态环境的主体之一,在园林营造中体现的不仅是园主对自然的亲近,而且是园主对高远理想的寄托。

    苏州园林的植物配置是十分考究的,厅前种上玉兰,厅后种上金桂,为的是“金玉满堂”,瓜棚豆架为的是田园情调,在书房的小天井里,种上天竺、梅花与芭蕉,配合几块假山石,要的是“不下厅堂享受山林之乐”的效果,夏听芭蕉夜雨,冬赏梅花傲雪,情趣顿生。

    对园林植物配置颇有研究的曹林娣信手拈来就举出了很多典型例子。她说,文人把植梅看作陶情励操之举或归田守志之行。苏轼《和秦太虚梅花》极赏“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颇得梅的幽独闲静之趣和欹曲之美,成为网师园“竹外一枝轩”的立意。

    “数点梅花天地心”,就是沧浪亭“见心书屋”的立意。拙政园“雪香云蔚”、狮子林“双香仙馆”等,皆取意梅花之芳香。松竹梅称“岁寒三友”,它们成为了苏州园林中落地罩上的传统图案。牡丹在苏州园林中,有孤植、丛植、片植,成为构景的重要内容。拙政园的“绣绮亭”,取意唐杜甫“绮绣相辗转,琳琅愈青荧”诗句。而像荷花、竹子、芭蕉等更是苏州园林中俯拾皆是的文化符号。  

     耦园有这样一幅楹联“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这也许是对花木精神与文人品格两相融合最好的描绘了。

     苏州园林是一幅赏不尽的写意长卷,在建筑、山水与花木之外,无论匾额楹联还是花窗门洞、铺地陈设都有可供解读的丰富内容。作为香山帮的正宗传人,陆耀祖可以举出几十、上百种花窗样式的不同来,这些花窗在苏州园林里各有出处,至于在怎样的墙上开出怎样外形的门洞、配合周边的建筑该采用种形式的铺地更是各有讲究。作为专门研究园林文化的学者,曹林娣熟悉园林里的每一个匾额楹联的内容,了解它们的出典。在他们看来,解读园林实在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也许因为难以解读,园林才有了其独到的价值,才有了络绎而至的朝拜者。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