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交4号线风情水韵艺术墙公示

姑苏晚报 20160202 A第05版

■赵俊聪

本报讯(记者 赵俊聪)“艺术墙”作为苏州轨道交通的一张“文化名片”,始终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记者昨天从轨道公司了解到,继轨交1号线、2号线之后,4号线及支线的“艺术墙”会在今年正式与市民朋友见面,而今天其具体设计内容会在轨交公司的官网上进行公示。
  据介绍,4号线及支线共38座车站,含“艺术墙”的文化站有11座,由苏州科技学院传媒艺术学院创作完成,分别为:龙道浜站、平泷路西站、北寺塔站、察院场站、南门站、红庄站、苏州湾东站、吴江汽车站、同里站、越溪站和苏州湾北站。
  苏州科技学院传媒艺术学院教授伍立峰告诉记者,所有文化站的艺术墙设计都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和民间文化,同时还结合了各站点周边的人文、历史、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后进行了高品质的文化提升和
  艺术表现,才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他表示,
  虽然只有11座“艺术墙”,但它的背后是100
  多套设计方案,历时超过一年。
  由于轨交4号线的站内风格为“诗画江南”,因此“艺术墙”的设计采用了“风情水韵,活力苏州”的主题。
  在表现形式和方案内容上,也打破了传统的平面壁画或浮雕的单一艺术手法。艺术家们选择用艺术来装点空间、营造空间、激活空间,使车站的艺术品设计成为日常生活的写照,再现了苏州的人文环境,还体现当代苏州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脉搏,突出轨交空间的文化宣传功能和艺术审美价值。
  记者了解到,所有“艺术墙”最迟在今年9月底完成上墙,但市民们想要切身实地的欣赏,还是需要等4号线开通以后。

  ■延伸阅读

  轨交4号线艺术墙先睹为快

  “知恩报恩”北寺塔站
  本站的艺术品设计抽取了塔内塔底的建筑结构作为主要创作元素,以位于中心位置的文字“知恩报恩”作为主题创作内容,解构塔内建筑结构,运用空间推进的构成方式,呈现塔内建筑结构的整体形态。
  在背景处理上,选取北寺塔建塔典故“孝子孙权报母恩”为创作主题,展现出一幅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传统“孝”文化图景。本站设计以传统文化为创作主题,以现代设计构成方式为表现形式,不仅表达了本站周边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内涵,同时闪现出时代气息。
  “苏式彩韵”察院场站
  本站的艺术品设计以“单位模块”作为基本的设计单体元素,一个个彩色的小方块象征着历经沧桑的苏式商业文化元素在这里一点点沉淀,勾画出今天观前街周边百年的城市记忆和现代商业发展的繁华。
  通过与背景灰色系的老城江南民居交相辉映,以点带面的表现形式,运用单位模块群组的方式,使观前街附近的历史人文古迹、独具特色的江南民居和现代化的建筑元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色彩表现和单体元素语义的对比,讲述了从传统中走来的姑苏城一直焕发着充满活力的勃勃生机。
  “天地仁贤”南门站
  本站的艺术品设计以“水的幻化”作为设计理念,运用叙事性设计的方式,采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来传达“天地仁贤”的主题。
  以《天文图》指代“天”,《平江图》指代“地”,以线装本的《论语》来表达“仁”,以五百贤士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线刻来象征此处的人“贤”;而不锈钢造型层则通过“水的幻化”来表现水乡古城的“水、石、城”之间特有的关联和情怀。并将苏州的“双棋盘格局”与周边的重要景点相连,突显苏州“人杰地灵”的地域特征;并运用仿“竹刻”工艺彰显了“文气”,暗合了苏州“崇文”的城市精神。
  “石情画意”同里站
  本站艺术品设计以同里古镇的人文风情为创作主题,背景画面内容采用石材雕刻古镇最具代表性的“一园、二堂、三桥”古建筑风景,中景再现同里镇著名的退思园砖浮雕门楼,前景采用不锈钢切割、镶嵌的平面化太湖石形态,并结合不同的颜色增强太湖石的立体结构。
  结合三个层次展现江南水乡传统建筑的特色和人文底蕴,构建出一个人文底蕴深厚、建筑资源宝贵、无比旖旎的江南胜地。
  “天鹅湖荡”苏州湾北站
  本站艺术品设计以天鹅湖荡的自然风光为元素,从现代设计表现的角度重组天鹅湖荡的自然景观,通过水波纹的抽象形式和芦苇、飞鸟的具象形进行夸张的组合产生空间对比,并运用玻璃、金属等现代的材料和工艺表现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营造出太湖的秀美与包容,宁静与安详,和谐而意境高远;同时也寓意着苏式新城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像展翅高翔的飞鸟越飞越高。
  (文字整理 赵俊聪)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