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来,吴门医派如何蓄势发力?

苏州日报 20151224 A第07版

■晓平


  感冒、发烧了,首选当然是去医院挂水、吃抗生素。如果说去看中医、吃中药呢,说不定就会引来不少年轻人的侧目,“管用吗?”“麻烦不?”诸如此类的质疑一度是传统中医药学的尴尬。
  这一尴尬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契机。就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先是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奖,吸引了国人乃至世界对中医药学的关注;接着就在日前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习大大致信祝贺,并对中医药学高度评价与期许,“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这已不是习大大第一次赞扬中医药了。东风吹来满眼春。这样的声音传到苏州,不仅意味着传统中医药学的一大分支——吴门医派迎来了发展契机,更重要的,还为展现和传播苏州文化打开了又一扇崭亮的窗口。
  作为吴文化的代表,吴门医派曾因“名医多、古籍多、温病学派的发祥地”这些美誉而名闻天下。在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中的深巷里弄,叶天士、黄一峰、葛云彬、奚凤龄等一批批吴门名医的趣闻逸事,更被口口相传。浸染着这样的文化,苏州人笃信着穴位敷贴,滋补膏方等这些传统,冬令夏至,都会排起长队接受治疗,浓重的中医情结可见一斑。
  即便如此,在传统中医药一度式微的趋势下,服务领域萎缩、人才资源匮乏、特色手艺濒临失传等也成为保护传承吴门医派不可避免的现实尴尬。
  借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如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发挥传统优势,让老祖宗留下的这份独特“瑰宝”再放异彩?敏锐的苏州人不会错失机遇。就在几天前,吴门医派高峰论坛在太湖之滨召开。此中传递出的信号是,吴门医派正在试图寻求传统中医药的百年传承之路,在新时代研究传统中医药创新与突破之道。
  这样的努力当然不会白费。借用习大大的话,吴门医派自然也是打开苏州文化宝库的钥匙。用好这把“钥匙”,不仅能丰盈苏州的“软实力”家当,提及苏州,除了园林,刺绣,昆曲,评弹,我们还有“吴门医派”;这之外,吴门医派还会成为苏州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让苏州文化以及传统中医药传播得更远,更久。

  □晓平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