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仪,这个地方有点“另类”

姑苏晚报 20161030 B第04版

■王为国

    在吴淞江的变迁史中,娄江的影响一直都在,尤其在宋元之际,更是几乎替代了吴淞江的航运地位。因此,笔者最近研究吴淞江,一有空,就会去娄江沿线看看。一次偶然际遇,笔者对正仪发生了兴趣,深挖下去,正仪这个小地方真的让笔者感到惊奇了。
 另类街市兴旺出乎意料

    一次开车从正仪枢纽下来,沿着农场路往北开,见路两边有很多工厂,完全是一派现代城镇的样子。顺着当地人的指引,继续往镇上开,到了一个岔路口往西,看路边指示牌,上写“君子亭路”。路不宽,两边都是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餐饮、服饰、日用、家电、电信、水果店、超市、卖场、理发、美容、银行、邮政、房产中介,等等,应有尽有。街上车来人往,很是热闹,听人口音,除了本地人外,南腔北调,西言东语,各色人等均有。整条街市面兴旺,散发出一种说不出的活力。
    到了君子亭西路,发现路南边一半在整修,不能通车,北边一半勉强可以通行一辆车,但路上车辆、行人还是很多。笔者小心翼翼地缓慢前行。路两边的商铺依旧是一家挨着一家,门都开着,不时有顾客进出,一派繁忙兴旺的景象。
     在现如今网购盛行,微商发达,实体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能看到如此繁忙、兴旺的街市,实在出乎笔者的意料。这主要是正仪所处地理位置独特的缘故:沪宁城际铁路、京沪高铁穿过,312国道与常嘉高速在此交叉,南有娄江快速路,娄江、吴淞江和界浦,北有阳澄湖,西通苏州,东接昆山,其交通优势明显,是一个真正的交通枢纽,所以此地很容易成为商贸和物流的集散中心。
    笔者那次对正仪兴旺的街市拍了一些照片,发到朋友圈。有位朋友看到了,就问:“怎么没去老街看看?”
    当时,笔者真的不知道正仪还有老街,听朋友这么问,就很想去老街看看。于是,抽空又去看了老街,没想到逛老街,看到了一样稀罕物。

    另类交通最早通火车和公路的地方

    笔者从并蒂莲路进入老街,老街在一条南北向的河流的两边,东边的叫上塘街,西边的叫下塘街。这条河叫渭塘,历史上叫信义浦,北通阳澄湖,南通娄江,再往南就是吴淞江。
    老街上触目所见的不是“青团子”,就是“泡泡馄饨店”,这两样大概是老街的最大特色。
    在一所叫文魁斋的老宅子里,笔者见到了宅子的主人吴老先生,他自称文魁斋的青团子才是正宗的正仪青团子。可惜笔者来得不是时候,如果在三、四月份,就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文魁斋青团子了。吴老先生还给笔者看他家的一些荣誉匾牌和荣誉证书,来证明其是唯一正宗的正仪青团子制作的非遗传人。对此,笔者百分之百的相信。
    从文魁斋出来,继续往北走,过寿安桥、东小桥、北小桥,突然看到前面河上有一条东西向的铁路路基,路基南侧的上塘街上(此处正好是一个湾角。)有三幢很特别的平房,南边的房子是纯木结构的,西边和东边的房子都是用红色的和灰色的砖细相间砌成,墙下面都是用水泥砌出了很高的墙脚,窗户外框用红砖砌成欧式的拱形……
    这种建筑一看就知是民国时期的建筑。这让笔者觉得很奇怪:江南水乡小镇的老街上怎么会有民国建筑呢?走近细看,发现西边那幢平房的南边地上竖着一块大石碑,上面赫然镌着“正仪火车站旧址”几个大字。看到此碑,笔者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惊喜:据1990年版的《昆山县志》记载,“沪宁铁路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建成通车,东自安亭入境(指昆山境),经花桥、蓬阆、兵希、陆家、玉山、正仪6个乡镇,于正仪出境西行,境内长34公里。始设陆家浜、昆山、恒利、正仪4站;民国时期撤恒利站,先后增设天福庵、西巷两站。”可见,该旧址至今已经有100多年。见到它,能不惊喜吗?而据方志记载,造沪宁铁路,通过正仪,总共用去了“八百六十三亩二分四厘八毫田地”这些田地由铁路公司出钱,每亩出价30大洋购买,“由购地局给价,每亩三十银圆,立契过割,归铁路公司承粮。”
    其实昆山境内的公路建设先于铁路,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县内商界合股成立马路公司,建成昆山火车站至正阳桥门的马路1公里。民国13年(公元1924年)‘齐卢之战’期间曾修筑昆山至苏州的公路;民国24年,因军事需要,建成穿越昆山的苏沪公路,次年建成昆太公路……”
    这样的早早的优先的陆路交通建设,使得昆山境内的正仪也早早地摆脱了江南地区其他水乡小镇的宿命,进而避免了其他江南水乡小镇后来因交通优势的丧失而日渐衰败的厄运。凭借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优势,正仪迅速成为一个商贸和物流的集散中心,进而成为一个工商发达、繁荣富庶的特色小镇。
    关于这个正仪老火车站,笔者听说还有这样一件趣闻:1936年的夏天,当时的交通部长叶恭绰专程乘火车到正仪来看著名的并蒂莲(这个并蒂莲据说是元末著名的富豪、   现在,那条老的铁路线还在使用,它的北边不远处还有两条新的铁路线,不时有火车呼啸而过。
   目前,这个火车站旧址的房子里好像有人居住,周围垃圾、废旧物品遍地,几根晾衣绳上挂着几件衣服,几只鸡悠闲自得地在散步。南边房子的门前堆了大量的泡沫塑料;东边的房子前也堆了很多东西,还有一台旧洗衣机;西边的房子西侧种了南瓜和扁豆,藤叶茂盛,花也开得好看。

  另类建置史上少见的“郡县”同设

   据方志记载,“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置信义郡,在今常熟县界;分娄县置信义县,建治今信义之北。大同初(公元536年),又分信义县置昆山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信义郡。改吴郡为苏州,而信义、昆山两县俱废。十八年(公元598年)复置昆山县,领信义属苏州。宋属平江府,元属平江路,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属苏州府。国朝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割县之西南斜延至东北,增置新阳县地,仍属苏州府新阳县。闾井稠密,称信义镇。”很明显,最早是在南朝梁天监六年设置信义郡时,同时设置了信义县,县治在现在的正仪的北边。而信义郡的治所在常熟县界,管辖“海阳、前京、信义、海虞、兴国和南沙”六县。像这样的对一个地方用同样的名字,同时进行郡县设置的“郡县之”情况,在历史上很少见。当然,在后来,吴地也曾经被“郡县之”过,但这个“郡县之”不是在同一时期,我们都知道,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在吴地设置会稽郡,而当时的苏州地区被设置为吴县。而且,历史上的吴地毕竟一直是中央政府眼中的要地,对其实行“郡县”制,在情理之中。可是,正仪这个地方原来就是属于吴地的,只是吴地中的一小部分,怎么会在南朝梁时突然将其“郡县之”了呢?这主要还是当时此地靠江面海,属于军事前沿,北魏时时会由此入侵,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将此地“郡县之”了。所以到了隋朝平定南朝陈,统一全国后,就废除了信义郡,同时也废除了信义县。
   这个曾经被“郡县之”的“信义”怎么又变成了现在的“正仪”了呢?
   宋朝的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考证说:“信义,古县名,萧梁时分娄县置。信义县属信义郡,大同初,复分信义属昆山。今县西二十里有村曰信义,疑此古县地也。土人或讹为镇义。”那么,也就是说在范成大时期的南宋,正仪还是叫信义,只是当地老百姓都称之为“镇义”。
   而到了明代,镇义”又变成了“真义”。对此,“归有光是这样解释的:……。而后人失传,遂以信“为真。或谓天监所置即真义,以真为信,盖为宋昭陵讳也。二者迄未有定。今据前说,即以信义为正。至于或称真义或称进义,尤属习俗转变或引用前人文词。悉仍其旧,何必所书必称信义云。”
   归有光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入乡随俗,当地土著怎么说就怎么说,不必拘泥于当初的那个“信义”。于是有称镇义的、有称真义的、有称进义的、有称信义的,乱得很,直到解放后,才将其正式改名为正仪,沿用至今。
   正仪是吴淞江流域一个很特别的小镇,因其在历史上最早通火车和公路,从而使其在进入现代社会后,及时地获得了陆路交通的优势,并成为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从而使其避免了遭遇其他类似的江南水乡小镇因水运被陆路交通取代而失去交通优势,进而不断衰败的厄运,也从而使对其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标本意义。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