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门路:玉雕双星相映辉

姑苏晚报 20091213 26版

■何大明

■文/何大明 图/何勇

    齐门路北起齐门大桥,南至西北街跨塘桥与临顿路相接。老街原名 “七井里”,后又改名为齐门弄,俗称齐门大街。1937年拓建后改称齐门路。 1979年,石子路面改为沥青路面。路全长843米,两侧香樟、广玉兰和绿化带生机盎然。老街旧有古齐门、邵氏贞节坊、忠臣曹逊宅等。现有思绩堂(控保建筑)、玉雕大师工作室,以及朱鸿兴、近水台、万福兴等老字号面馆和糕团店。

    水陆城门尽沧桑

    苏州古城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骄傲。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教授对此曾精辟论述:“苏州城之古,为全国第一,尚是春秋时物。其次为成都,则是战国时物。其所以历久而不变者,即以河道所环故也。 ”至今,苏州已有2522年的建城史。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委命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成了一座周长47里的阖闾大城。其规模恢宏,由外廓、大城和小城共三套城垣构成。四周城墙内外,各有一条环城河护卫。四面城墙共开设水陆城门各八座。其中,北面城墙开设平门和齐门。

    齐门桥在平门桥之东。历代兴衰,桥名多变。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又建。民国《吴县志》有记:“大宁桥,即齐门外钓桥。 ”1970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39米。现在的齐门桥,于1999年拓宽重建。该桥四墩五孔,按六级航道标准设计。全长108米,宽30米,跨度80米。与众不同,齐门桥为我市新颖的钢性系杆柔性拱桥。桥面快车道两侧的桥栏,为两架弧线优美的钢管拱。每架钢管拱从上至下,各竖起九根间隔有序的支杆。圆拱表面采用的材质,为仿青铜效果的复合铜。浮雕的纹饰,为传统草龙纹饰。远远望去,两侧弧拱既像两架竖起的古琴,又如一对腾飞的双翅。现代化的齐门大桥,是古城通往相城区的要津。

    第三直河卧古桥

    紧邻齐门路的西侧,是一条平行的河道,名齐门下塘河。在苏州古城“三横四直”水系图上,该河为古第三直河的北段,又叫齐门河。砌筑花岗岩驳岸的小河上,石桥横卧,石栏蜿蜒,沿岸点缀湖石翠竹等绿化小品。贴岸的水埠拾级而下,构成典雅的“小桥流水人家”特色。

    从北至南,齐门下塘河横卧老桥多座,各呈异彩。平齐路桥,原称大宁桥,坐落于齐门路与平齐路交界处。此处原为古齐门水城门遗址。 1979年改建时,改为水泥平桥,桥全长9米,宽18.3米,可通行汽车。堵带桥,在平齐路桥南。该桥始建于明代,当时尚无桥名。相传当时有人在此聚赌。其中一人赌输了后悔莫及,在此跳河自尽。人们称此桥为“赌赛桥”。后来认为不雅,根据桥形改称为谐音的“肚带桥”。民国《吴县志》云:“北仙桥,俗名肚带桥,在齐门内。 ”相传八仙曾经过此桥,故坊间又称“北(八)仙桥”。该桥原为石级拱桥,现改为石板平桥,长5.4米,宽4.2米。

    星桥,在堵带桥南,又名福星桥、新桥、新街桥。民国《吴县志》:新街桥,俗名新桥,在北仙桥南,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重修。以前,福星桥因“福星”高照,当地有走桥讨口彩的习俗。到星桥旁瑞莲庵烧香的香客,新郎新娘办喜事,都要到福星桥上来回走三趟,以讨取“福、禄、寿”的口彩。该桥原为花岗岩拱桥,现改为条石平桥,1986年重修。桥全长12.2米,宽2.5米。

    渔郎桥,在星桥南,宋《平江图》上刻录为吴郎桥。民国《吴县志》载:“宋绍兴四年(1134年)重建,今俗讹渔郎桥。 ”又载:“张瘦子铜埙宅在齐门渔郎桥。 ”该桥原系石板圆拱桥,现桥已不存,但桥洞尚在。跨塘桥位于齐门路南口,与西北街交界。宋《平江图》刻录。该桥原为木板桥面,现改建为水泥平桥,可通行汽车。桥全长9米,宽11.45米。

    古迹处处老宅美

    齐门路古迹众多。清顾震涛《吴门表隐》记载:“古七井里即齐门弄,自跨塘桥直北至齐门,有古七井口在路旁,以压城中火患。 ”可惜,七口古井今已不存。该方志还记有一则轶闻:齐门路上,当时有一里人因老母吃饭难以咀嚼,就用米饭入芡实(鸡头米)加糖后蒸烂为糕。从此,子孙世传其业制作“芡实糕”。可惜,这一美食小吃现已失传。

    老街上以前还有一些古宅古祠和古牌坊。据《吴门表隐》记载:这里旧有忠臣曹逊宅。齐门路东侧的平家巷口,旧有为徐德滋邵氏所立的贞节牌坊。平家巷内佛慧庵备弄底,1923年建有陈锡杭祠堂,俗称陈家祠堂。 1981年,市第三制药厂扩建时,在祠堂遗址发现一口楠木棺材。棺内一具女尸尚未腐烂,颈上系一小瓶。瓶内有透明液体,不知为何物。当时药厂未将此事上报文物局,擅自火化处理,并将棺木卖掉。另一具尚在地下,石碑一块已失,古井一口尚存。祠堂现为民居。

    齐门路中段东侧,有清代思绩堂潘宅(留耕堂),现已列为市控制保护建筑。潘氏为苏州有名的望族。其族人在苏州建有多处住宅。位于卫道观前的礼耕堂,已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齐门路上的思绩堂坐东朝西,两路四进,宅后有花园。北路第二进为大厅,面阔三间11.2米,进深13.6米。额枋浮雕戏文故事。横匾上书“思绩堂”三字,署宣统二年(1910年)款。前后有两隔厢。第三进为花篮厅,垂花篮柱,雕刻精细。后花园有方亭和黄杨树。古黄杨树龄已达200余年。门外立有界石,镌刻“潘留耕堂”。如今,第一进门厅因拓宽路面已拆,第二进大厅临街,两侧山墙形制为马头墙。朝西门面,两侧为砖细半墙,上嵌木格玻璃窗。檐下雕饰花卉图案。中间六扇黑漆木门,嵌有铜门环。1999年前,思绩堂一度沦为新苏丝织厂职工宿舍。老宅收回修复后,大厅曾辟为芳玉兰饭庄,现在已关闭。

    煤球厂址变公园

    煤球曾是市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燃料。1955年公私合营后,苏州建起煤球厂,厂址在齐门北园。后来,煤球厂归市燃料公司管辖,地址移至齐门市桥浜,即现在的齐门大桥东南堍。齐门与娄门之间,有一段长约600米的城墙遗址。墙身为黄土所筑。这种俗称“城泥”的黄土,细腻少杂质,是制作煤球时不可缺少的添加原料。当时,煤球厂生产的成型煤,分为椭圆形的小煤球和圆柱型的蜂窝煤。市民凭专用的煤球供应卡,每户每月限量供应。

    上世纪末,随着齐门新大桥的重建,已搬迁的煤球厂遗址经过绿化,改建成一座开放式的桥头公园。公园内曲廊蜿蜒,湖石点缀其间。绿意盎然的草坪间,栽植桂树、红枫、广玉兰、翠竹、香樟、海桐等多种花木。绿荫中,错落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与众不同,亭子为四角攒尖套方亭,飞檐翘角。亭内配置砖细面坐凳栏,可供游人倚栏赏景。园内还辟出一方场地,安置各类健身器材,供附近居民前来健身。齐门桥头公园,为市民提供了一处休闲胜地。

    锦绣织出档案馆

    苏州曾是蜚声全国的“丝绸之府”。吴丝和楚绢、齐纨、鲁缟齐名。唐宋时期,苏州所产的方丈绫和织锦都被列为贡品。明清两代,苏州的丝绸生产更为发达。苏州和江宁(南京)、杭州并列为全国三大丝绸生产中心。苏缎、云锦和杭罗被誉为东南三大丝绸名品。

    齐门路一带,上世纪九十年代前曾拥有多家重要的丝绸厂。西北街上有光明丝织厂和新苏丝织厂。东北街上有新光丝织厂。齐门路上也有一家锦绣丝织厂。该厂占地面积1.64公顷。 1961年,新苏丝织厂第四工场划出织机112台,职工342人,组建为锦绣丝织厂。后来,该厂隶属于市丝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享有进出口自主权的国有中型企业。工厂的有梭织机,主要生产乔其系列,真丝人造丝交织烂花绡和仿真丝提花产品。无梭织机主要生产斜纹、缎纹类、缎条类产品。“01乔其”和“09电力纺”,荣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真丝烂花绡成为市场上拳头产品。喷水缎类产品的质量,在东方市场上声誉良好,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各国。如今,因为企业布局调整,锦绣丝织厂已不存。

    2009年11月8日,是苏州市档案馆建馆50周年纪念日暨首个“苏州档案日”。当天,苏州档案馆新馆在原锦绣丝织厂遗址,举行了隆重的奠基仪式。新馆用地约19亩,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建成后的新馆,主要承担国家综合档案馆、工商档案管理中心、退休职工档案管理中心、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机关文件保管利用中心、苏州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共“一馆五中心”的多种职能。

    玉雕双星相映辉

    苏州玉雕源远流长,并以“苏琢”闻名全国。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称赞:“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明代万历年间,苏州琢玉名匠陆子冈的玉雕技艺,被誉为“吴中绝技”。一年一度的阊门周王庙玉雕节,更是脍炙人口、影响深远。此后,历代琢玉名家辈出,玉雕精品屡现。近年来,受齐门路周边的古玩市场、市玉石行业协会展示中心、苏州博物馆,以及工艺美术博物馆影响和辐射,齐门路上开出和正准备开张的玉雕工作室和玉雕商铺,已达五家之多,堪称“玉雕一条街”。其中,最能代表苏州玉雕工艺水平的,是杨曦南石玉雕工作室和瞿利军中鼎玉雕工作室。

    杨曦,字南石,中国玉石雕刻大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雕委员会副会长、苏州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帮玉雕传承人”。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权威著作《中国玉雕》,选编了14位苏州名家的作品,杨曦名列榜首。

    出生于苏州的杨曦,从小就受到艺术的熏陶,九岁就开始学画,显示出相当高的悟性和天分。初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受到了系统的专业教育。毕业后,他分配在人才济济的苏州玉石雕刻厂。在厂期间,他的不少作品,如《碧波仙子》、《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不但在市内屡屡获奖,还畅销海内外。2003年,他在齐门路148号开设玉雕工作室,走出了一条创新和成名之路。

    杨曦雕玉所选的材料,都是上等的新疆和田白玉籽料。他认为:“温润纯洁的白玉,凝日月之精华,蕴山川之神韵。每一次的创作,都是人与石的心灵交流。 ”多年来,他耐得住寂寞,潜心研究传统玉雕历史,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其艺术创作往往将传统题材与现代审美理念完美结合,于含蓄中见节奏,寓新颖中透灵气。其作品丰富多彩,题材涉及昆虫、花鸟、山水、动物、人物等方面,在地方和全国屡屡获奖。摆件《静思》,荣获神工奖金奖。摆件《唐马》,荣获神工奖特别金奖。如今,淡泊名利的杨曦,为了潜心研究与创作,已很少参加全国性的玉器评奖活动。

    瞿利军,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常务理事、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玉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苏州玉文化行业协会副会长、苏州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权威著作《中国玉雕》,选编了14位苏州名家的作品,瞿利军榜上有名。近年,他择址在齐门路90号,开设了“瞿利军中鼎玉雕工作室”。他和杨曦的工作室近在咫尺,堪称异曲同工相映辉。

    从小就喜欢画画的瞿利军,幼年时就打下了良好的工艺美术基础。在苏州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时,他被分配在玉雕专业学习,毕业后去苏州玉雕厂工作,从事设计和创作。牛刀小试,他的不少作品就被行家看好。改革开放后,为了施展自己的才能,瞿利军毅然下海,办起了个人的玉雕工作室。他的玉雕选料,青睐于新疆和田籽玉,以白玉为贵。其作品构思新颖,工艺精巧。他尤其喜欢特殊材料的设计创作,以透雕镂雕见长的薄胎制品,更是脍炙人口。近年来,他的佳作在国内屡屡获奖。花卉纹梅瓶、三足香炉、镶宝石双耳瓶,皆为其中的经典。痕都斯坦花卉薄胎花瓶,荣获全国第八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渔樵耕读》,荣获2009年全国天工奖金奖。

     来函照登

    《姑苏晚报》“街巷”专版自开办以来,在介绍苏州文史、地方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深受读者好评,是晚报中具有特色的板块。不过,12月6日《文衙弄:从药圃到艺圃》有些考证及说法值得商榷:

    1、关于文衙弄之命名,文中说,命名当在民国初,查清乾隆年间所绘苏州城区地图,则已有名为“文衙前”之小巷,并非民国《吴县志》首创。

    2、文震亨帮助其兄涉及建造艺圃之说,未见于任何志书和其他文字著录,很明显,属于“戏说”之类。而当初的园林格局,和现在已经有很大不同,非但水池更大,也根本没有“水池之北为水榭”这样的建筑。

    3、文震孟建园取名“药圃”,对这个“药”字,不能望文生义,“药”念作“yue”(去声),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泛指香草,并非医药之药。更不能理解为“国事日非,病入膏肓,需用药医治”,试想,文震孟虽官场不得意,但作为明朝公务员,会公开这么宣称吗?

    4、关于艺圃之名。文中说,“‘艺’者,艺术也,才艺也,园艺也”,完全用现代汉语来理解,在中国古代,艺和术是分指不同的内容,孔子的“六艺”是技能,“医卜星相”则归入“术”的一类。艺术,是个外来词语,如果明末苏州人已会用艺术这个词,那才是领先时代呢!艺的繁体字是藝,从草从执,本意指种植。艺圃,说白了就是一个栽花种草的园子,这和前面的药圃的含义也是一脉相承的,何来“不雅”之说?

    5、关于七襄公所,文中说“七襄”有精美织锦之意,很令读者困惑,不知此说是何来历。其实,文中引用的典故已经说得很清楚,系《诗·小雅·大东》。襄,在古代汉语里解释为变化,特指时辰的变化,七襄,系指从早上卯时(今5时)到傍晚酉时(今17时),正好跨到七个时辰。所引的诗句翻译成白话就是说,织锦的织女多辛苦啊,每天要从一早忙到傍晚,虽然工作量那么大,还来不及织成一段好的锦缎啊。(读者沈亮)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