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街十二号

苏州日报 20110409 A第09版

■徐欣晔

    □徐欣晔

    我的外祖父、著名核物理学家周孝谦教授来到东吴大学执教,住进了这座西式的小洋房。当时在这座小楼里与外祖父为邻的有苏大化学系的主任程有庆教授和现代文学史家、藏书家瞿光熙先生

    百步街,紧靠百年名校苏州大学。百步街始建于何时,已无从稽考。但离街不远的望星桥在宋代范成大《吴郡志》中已列名录。望星桥始建于南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由此可见百步街的历史也十分悠久了。在这条约合百步(长59米,宽2米)的小街上,最显眼的要数街上的几幢民国建筑了。而这些建筑的建造不得不提到苏大的前身东吴大学。

    1870年,美国新教卫斯理宗教会南方监理会传教士蓝柏(Lambuth,J.W)正式在苏开教。当时教会的教务活动主要是兴建教堂、医院和学校。东吴大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办的。 建校之初,先后兴建了一批建筑,诸如林堂(今苏大英文系钟楼)、孙堂(今苏大老数学系大楼)。后来,学校筹资又造一大批附属的建筑楼群,如葛堂、维格堂、子实堂等,与钟楼相对,还兴建了俗称“六宅头”的建筑群(原苏大老图书馆,今苏大王健法学院大楼一带)。“六宅头”对岸也同时修造了几幢教工宿舍楼,即今天百步街八号至十二号院落。百步街原先没有现在这么宽敞的路面,两边都有房舍,是很窄的一条石板小巷。但作为东吴大学教职工的聚居场所,巷内不乏文化名人。比如,百步街八号曾是民国著名的第一位华人会督、原苏州圣约翰堂牧师、东吴大学校董、曾给蒋介石受洗的江长川先生的居所。离八号不远处,就是十二号,我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

    入住十二号内这座小洋房的都是一些名家学者。著名文学家、民国才女苏雪林与商贾之子张宝龄入住于此。苏雪林女士是在东吴讲学的陈钟凡先生的鼎力推荐和东吴大学文乃史(W.B Nance)校长的盛情邀请下来到东吴大学和长老会开办的景海女中(原址已划归苏州大学)任教的。当时在这里入住的还有一对在东吴大学任教的美国教师夫妇。据说这座临河的二层西式洋楼的设计者便是张先生。苏先生在此期间创作了《李商隐恋爱事迹考》和以“绿漪”为笔名创作的散文集《绿天》、小说《棘心》的初稿及《清代两大词人的恋史》。苏张结合最初很满意,留下了许多歌颂婚后生活的文章。后来两人,一人文学,一人科技,终究志趣不合,劳燕分飞。其后,据说一位国民政府的官员住在了这里,解放前便去了台湾,小楼一度空置。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我的外祖父、著名核物理学家周孝谦教授来到东吴大学执教,住进了这座西式的小洋房。当时在这座小楼里与外祖父为邻的有苏大化学系的主任、原苏州市副市长程有庆教授和现代文学史家、藏书家瞿光熙先生。我外祖父是一个对专业极其钻研、对学术探讨孜孜不倦的人。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他的工资除去购置家居用品外,其余全用于购书。家中最多的家当便是书,桌上、床上、地上、架上满是书。他整日埋头其中,乐不知疲。外祖父对子女的教育很严格,生活上很节俭,对我们这些孙辈亦是如此。

    百步街十二号的主楼是一座二层西式小洋房,东西朝向。分为两个院子,东院在前,西院在后。东西面的底楼及二楼的房间都有别致的阳台。楼的东西南均为花园,边上为小径,北面傍河,西院边墙有一扇小门,下为临河的驳岸,早年主人就是在此乘坐小船,去葑门横街买菜。这是一个绿荫幽草,花树繁多的院落。我依稀记得进门是一个布满冬青的花园,园内有两条小径,院落的墙上布满茂密的爬山虎。步入小径,植被越来越密,极其幽僻静谧。春天,草长莺啼花满园;夏日,树荫满地蝉声脆,仿佛步入世外桃源一般。小径入口的左边则通往外祖父的屋子。屋前有一个西式的阳台,那曾是我外祖父母和父母两代人住过的新房,阳台前原先有外祖父手植的两棵芭蕉树,树旁满是蔷薇,那“红蔷薇架碧芭蕉”分外明艳。从旁小门而入,便是外祖父家临河的小院。倚着院内的栏杆便可与对岸的东吴大学的“六宅头”隔河相望。母亲和姨妈从小就喜欢养蚕,因此在院中种了一棵桑树,桑树紧挨着洋房。记得孩提时,我曾在树旁下的石晾衣台上嬉戏玩耍。我家和程家都喜欢养猫,那些小黄猫、狸猫、白猫,给院落增加了生气。春夏里,小径的石缝间常会冒出青苔野藓,外祖母会定期带着母亲、姨妈坐在小木凳上用小刀挑剔杂草,因此小径总是这么洁净。程教授喜欢栽培花木,他居住的西院,遍布花盆。奇花异草,红绿相映,馨香溢院。没有花工,时常能见他,手持大剪子,修剪长长的一排冬青叶。瞿先生爱好摄影,他常常在这鸟语花香的院子里为孩子们照相留影。时常听大人们提起院中的往事,其实在这座小院住过我家四代人。我的曾外祖母(我国著名的都市社会学先驱、原清华大学教务长吴景超之姐)、外祖父母及子女。八十年代,著名电影艺术家李亚林、晏文藩导演,姬成牧、方青卓主演的电影《为什么生我》中的片段就是以这座小楼和花园为内外景拍摄的。李导曾说这是座典型的民国洋房。如今仍然可在影片中清晰地见到小楼当年的风貌。

    十年“浩劫”中,瞿光熙先生含冤而死,外祖父和程有庆先生也都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直到“文革”结束后才迎来了曙光。

    前些年,程先生去世了,外祖父也搬了家,苏大体育系一位空巢老教授入住于此,成为小楼的主人。不久,她半身不遂,她的保姆把房子租给了拾荒者,整个小楼的院落便沦为了垃圾场。后来,这位老教授也故去了。如今,这座八十多年前修建的西式小楼又险遭拆毁。残存的屋梁,断躯的桑树在一片瓦砾中似乎向人们述说着那些远去的往事,令人感慨万千。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