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沧桑未厌居

苏州日报 20101217 C第03版

■何大明

    □何大明

    老宅档案

    老宅位于滚绣坊,石库门上方增葺一方古色古香的砖额:叶圣陶故居。院门左侧嵌“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书条石,右侧挂“苏州杂志社”木牌和“叶圣陶故居简介”木牌。庭院内花木扶疏,一派葱郁的生机。腊梅、山茶、桃树、石榴等丛植,紫藤援架而攀,书带草镶边的曲径蜿蜒其间,石凳石桌点缀。朝南一排正房四间,为编辑部办公室。朝东一排附房,设会议室、仓库等。

    由陆文夫主编的《苏州杂志》,脍炙人口,影响远涉海外。名家编名刊,名刊在名宅,《苏州杂志》就设在位于滚绣坊的叶圣陶故居。

    叶圣陶(1894-1988年),名绍钧,字秉臣,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1921年,叶圣陶和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其后,主编过在社会上影响很大的《小说月报》、《中学生》等。他一生著作颇丰,《倪焕之》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稻草人》是第一部童话集。解放后,叶圣陶先后担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此外,还担任过民进中央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1988年去世后,归葬于甪直古镇保圣寺,寺内现已辟建叶圣陶纪念馆。

    1935年,叶圣陶从上海回苏州,以一笔版税和稿费,择址青石弄买下八分地皮,建起一座具有水乡特色的小院。当年秋天,叶圣陶携全家搬迁至新居。1937年抗战爆发,叶圣陶因工作需要举家西迁,晚年长期定居北京。他在青石弄所居时间,仅两年有余。叶圣陶之子叶至诚曾在《苏州杂志》上撰文《青石弄故居》,抒发了对故居的思念:“青石弄5号对于父亲来说,恰好比他早期的童话。固然像梦境一般如诗似画,无奈却瞬息即逝,从此只留下一处遗址和断断续续的思念。 ”

    故居位于青石弄北端,占地约450平方米,院门东向,进院为一庭院。建宅时,叶圣陶请工匠运走满地砖砾,载来田野的泥土,栽下广玉兰、海棠、红梅、石榴、槐树、葡萄等十几株花木,墙头攀爬山虎,墙角缀书带草。叶圣陶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他在《天井里的种植》称:“镶嵌在一幅常青的框架里。 ”

    故居筑两排平房。坐西朝东一排为附房,坐北朝南一排正房,砌青砖青瓦,面阔15米,门前设走廊。平房等分为四间小屋,上施泥墁,下铺地板;每间又以隔扇分为内外两半,内为卧室,外为起居室。叶至诚在《青石弄故居》中回忆:“这里有四间小屋,从中一隔,祖母、父亲和我们三个孩子,合家老小都有了各自的卧室。除此之外,又有吃饭间以及略施布置的会客室和宴宾室。檐下的矮围走廊,棕色的廊柱门窗,外观整洁大方。 ”叶圣陶给自己的宅院,起名为“未厌居”。

    居住青石弄期间,叶圣陶平时在家里办公写作,每月去上海耽搁一星期左右,处理开明书店编辑部的事务。妻子辞去开明书店的工作回家,大儿子叶至善在上海求学,二儿子叶至诚在平直小学读书,女儿叶至美在乐益女中读书。可惜,1937年抗战爆发,宁静的家庭生活被打破。因抗战工作需要,叶圣陶于1937年9月21日携家离苏,告别了他心爱的宅居。到重庆后,叶圣陶得知故居未毁,便给友人夏丐尊复信:“青石弄小屋存毁无殊,芳春未挽,唯有永别。遥想梅枝,应有红萼。 ”

    后来,青石弄故居遭遇风波:先是受托照看房屋者要求接济;后来又发生朱姓汪伪小政客强占故居。此后,青石弄故居一度空关。

    建国后,叶圣陶定居北京。每次回苏州,总要走进青石弄,或在门外望望,或是敲门进去(已住有人家),在园子里走一走,就如同拜访一位久违的亲友。晚年,他在给叶至诚的信中说:“我决不要保存什么故居。现在故居多得叫人生厌了。”淡泊名利,体现了叶圣陶为人处世的高风亮节。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苏州市文联准备出版一本刊物,邀请陆文夫主编。为此,市委主管文教的领导三次登门拜访。当时,重返文坛的陆文夫已是中国作协副主席、江苏省作协主席,同时还兼有其他职务,并处在创作高峰期,短篇小说《围墙》、《小贩世家》,中篇小说《美食家》等,均在全国获奖。然而,陆老被对方的诚心打动,毅然出山。办刊的地点,定在青石弄叶圣陶故居。该宅是叶圣陶生前捐赠给市文联的,但因为有住户一直收不回来。陆文夫多次奔波,在市政府、区政府的帮助和企业的支持下,迁出了住户。苏州化学纤维厂将故居修缮一新。从此,文脉相传,文风相承。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