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日出红胜火

苏州日报 20040313 一卷123页

■林锡旦

南门地区本无南门,现在也无南门。当初伍子胥建造阖阊大城时,“通门二八,水道陆衢”,南面为盘、蛇两门。盘门尚存,蛇门存说。1951年市政府在人民路向南打通盘、蛇门间的城墙跨护城河建造了人民桥。因为方向朝南,南门这个俗称就此传开,南门地区也开始在打造中发展了起来。

    为什么说是打造呢?因为这里的建设完全是政府有意识的安排,不是自然形成的。就如辟建人民桥,桥成,民众竟高兴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因为苏纶纱工人进出城不必再从盘门绕道了。记得南门地区本有菜地荒田,义冢土墩人称“南园廊”;府学前也是空旷无人,与“冷水盘门”恰巧闹贫为邻。高耸的“道冠古今”、”德参天地”牌楼遥对破旧不堪的瑞光塔,形影相吊,愈显苍古凝重。解放伊始,为恢复生产,特在南门举办苏南城灰色曲布篷帐里熙熙攘攘,与会者35万人次,盛况空前,随后组织了固定的南门集市。新的集市于此,于是府学前篦箕街(亦作碑记街),翻建成新市路;并动员一些商店迁往南门,如天泰东绸布店、国泰百货店等,逐步组建了南门商场;后扩建为南门商业大楼;而原来渐显拥挤的爱河桥长途汽车站、南新桥轮船码头也先后被迁至人民桥北堍东侧。商贸渐汇的南门地区就此水陆两旺起来,被打造成了商业闹市区。

    光有商店没有人居岂不冷寂?于是苏州市第一代新公房在南门建起,城市里的工人新村在此落户,路名也只是东一路、西二路的,甚至未名横弄、竖弄若干条。笔者愚笨,寻找化工新村曾在南门商场对面小弄内亡转八弯才访得;那还是平房,式样都一样,令人莫辨,家前宅后乃辞为菜地花圃,灌园鬻蔬,却亦仿抽者之为政,真是难得的城市田园风光。只是到了晚上,路灯昏暗,夜行人途经此地,总是不寒而凛;现在该处是泰华商城及新的楼房群了。当然有了民众居住,相应的“开门七件事“就得跟上,南门菜场、农贸市场、综合贸易市场,甚至大型批零市场也因势聚集这里;人来车往更加热闹起来。有两年搞食品工业展销会,六县特产参展,并开放地下商场,引得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挤得几乎气也透不过来。当时若有火警,死伤必定无数。更使人们不顾路远赶来的,还有观看工人文化宫的电影与工人的文艺演出,夜里散场,宁静的南门一时人流如潮。沧浪亭一弯碧波映照,清风明月只卖门券5分钱。古韵今风由此激荡,文化民生得以滋养。

    这里由地荒人稀渐变为丰姿多彩的人居环境,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事。人们还记得南门人民桥重修扩建了多少次,人民路翻建拓宽了多少回。昔日荒凉闭塞的南门地区成了南向通达吴中区、吴江和浙江的咽喉要道,是苏州古城的“南大门”。

    南方按五行属火,南门地区注定是要红火兴旺起来的。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