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洲路:狗屎桥横跨十全河

姑苏晚报 20100207 26版

■潘君明

■潘君明

    长洲路,位于乌鹊桥北堍西侧,东出平桥直街,西至泗井巷。巷由东向西、再向北弯曲,呈月牙形。因长洲县衙设于此而得名。巷北为民居住房,巷南为十全河道。巷虽不长,却有着福民桥、帝赐莲桥、绿水仓桥三座桥梁,真是“水巷小桥多”了。但此处极为荒凉,民国初期,沿河几乎是瓦砾垃圾,故在方志上未见有巷名标识,民国二十三年(1934)编纂的《吴县志》上也未见有此巷名。以“长洲路”为巷名,约在民国三十年(1941)以后。

    长洲县衙所在地

    苏州最早称为吴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废除吴郡,改称苏州。唐代,苏州府、吴县的治所均设在城内。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分出吴县之地,设立长洲县。“长洲”原是苑名,为吴王游乐之处。县署先设于旧学前。宋范成大撰的《吴郡志》云:“长洲县分自吴县,自唐以来为名邑。本朝王禹偁偿为之宰,哦咏最多,邑望益高。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济州巨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进士,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迁大理评事。次年即任长洲(今苏州)知县。因有政绩,擢右拾遗并直史馆,后拜左司谏、知制诰,官至大理评事、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他为官清廉,秉性刚直,遇事直言敢谏,不畏权势,以直躬行道为己任。一生中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乃作《三黜赋》,申明“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表现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他在任长洲县令期间,能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疾苦。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内有其画像,赞曰“元之作宰,心切民依,代邑输粲,惄如己饥”。他是个诗人,与苏州的文人交往甚密,吟唱较多,有《游虎丘山寺》、《洞庭山》等诗篇,有自编《小畜集》30卷问世。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县署迁至乌鹊桥北堍。长洲是一个名县,县署的建筑很有规模,有大门、二门,内有大堂、二堂及内室。大堂为县官升堂所用,二堂为议事及接待宾客之处。内室是县官家属的居室。另有书房三间,为县令读书、藏书处。两边还有花厅、廊房,是衙役们办事的地方。另有魁星阁、土地祠。在县衙东边,建有监狱一所,是关押犯人的场所。据米友仁《茂苑堂记》云:长洲县治内最具园林之胜,植嘉树秀竹,奇芳蕙草,郁葱吐秀,十分雅致。有“百花亭”、“尊美堂”、“绿野轩”、“绿筠庵”等诸胜。以后屡有毁建。同治十一年(公元1912)再行重建。

    中华民国成立后,撤销长洲县,县署旧址设吴县市乡董事会及吴县农会。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在此办伯乐中学和中山体育专科学校。解放后,仍由伯乐中学使用。 1980年为苏州职业大学。由于历史的原因,原县署的建筑已荡然无存了。

    长洲县前——难过

    旧时,苏州城内流传着一谚语:“长洲县前——难过!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长洲县衙前有一座石板平桥,横跨于十全河上,名曰“福民桥”,其意是方便交通,造福于民,这本是好事。旧时十全河上的桥,以拱桥为多,主要便于船只通过。但县衙前造桥,只考虑县令官吏等乘轿、骑马出门的方便,而不考虑船只的航行,这就苦了河上运输的船民。明清时期,苏州城内的交通运输主要靠船只,百姓日常用的柴、米及蔬菜等物,主要靠船只运输送上门。所以,河内船只来来往往,昼夜不断。但长洲县衙前造的是平桥,没有顶棚的船尚能通过,如是有顶棚的船,船棚超过了桥面,就不能通过了。除非把船棚拆掉,才能过去。日久之后,就产生了这句谚语:“长洲县前——难过! ”

    过去,苏州人办事遇到了问题,难于解决,就说:“长洲县前——难过啊! ”有些贫苦百姓,经济拮据,难于度日,有人问:“日子过得如何? ”回答道:“长洲县前——难过呐! ”

    革命烈士汪伯乐

    民国时期,在旧县署处办伯乐中学,这与汪伯乐有关。汪伯乐(公元1900-1926),名德骐。原籍安徽怀宁,生于苏州。自幼父母双亡,由其叔叔抚养。但叔叔是个游手好闲的人,不仅未尽抚养之责,还将他父母遗留下来的家产侵吞变卖,挥霍殆尽。所以,汪伯乐只得进苦儿院度日。由于他聪明机灵,学习成绩优异,受到院长的器重,送他到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继续读书。 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革命浪潮席卷全国,一师也受到影响,师生组织起来,积极参与这一运动。汪伯乐因态度积极,办事认真,被选为苏州学联代表,与同学一起走上街头,宣传革命思想。 1921年毕业后,先后在市立小学、纯一小学、乐益女中等任教。二十三岁那年,与吕兆璜女士结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全国各地开展革命活动。 1924年,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但苏州还处于浙系军阀孙传芳的统治,革命活动无法公开。 1925年上半年,汪伯乐随叶天底、许金元一起参加追悼孙中山逝世和声援上海“五卅”惨案活动,并经他俩的介绍加入了国民党。这一年,他在宫巷基督教堂乐群社开办“大苏平民学校”,自任校长,招收工人、店员和失学青年入学,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同年九月,中共独立党支部在乐益女中成立,汪伯乐常与独立支部负责人叶天底、张闻天商讨革命工作,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3月,北京发生“3.18”惨案,消息传来,苏州学生十分气愤,经过联络协商,决定召开“苏州学界追悼北京殉难烈士大会”,并准备游行。汪伯乐主持大会,警察署署长带了一班警察前来阻挠,汪伯乐面对署长,无畏地说:“游行已经决定,至于发生意外,由鄙人担保。 ”同时,学生也围了上来,指着署长责问。署长见学生人多势众,只得愤愤而退。

    是年冬天,汪伯乐由于忘我工作,身染疾病,住进阊门外苏民医院治疗。因他参加革命活动,十二月十四日,汪伯乐被军警逮捕。他病重不能行走,用担架抬走,并连夜送往南京。汪伯乐被捕后,苏州各界群众团体出面营救,并以国民党苏州市党部的名义,通电及告市民书,声讨孙传芳。但孙传芳毫不理睬,十二月十六日,汪伯乐在南京被秘密杀害。

    1927年4月,国民革命军进入苏州城,各界人士表示热烈欢迎。为纪念汪伯乐革命烈士,在体育场隆重召开了追悼大会。不久,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师生提出为纪念汪伯乐烈士,拟筹建伯乐中学。经县行政委员会同意,将长洲路旧长洲县署改建成为校舍,1927年8月,正式命名为“伯乐中学”。

    帝赐莲桥的传说

    在长洲县衙的左边、福民桥西,有一座帝赐莲桥,横跨于十全河上。这个桥名十分雅致,称“帝赐莲桥”,从字面上看,是皇帝赐造的桥。可他的俗名真俗,叫“狗屎莲桥”,甚至干脆叫“狗屎桥”。为什么有这种桥名,传说是这样的。

    相传,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攻下平江(今苏州)城以后,自称吴王。其时,朱元璋想一统江山,派了大将徐达带兵围困苏州,要张士诚献城投降。张士诚当然不会答应,但他又打不过朱元璋,只得死守城池。这时,张士诚的老娘有病,且一天比一天严重。张士诚是个孝子,天天要去看望老娘。老娘也知道朱元璋大兵围城,儿子忙于军务,还天天来看望她。老娘不忍心儿子受累,就找了一条白带,悬梁自尽了。

    张士诚知道后非常伤心,因在困难时期,丧事一切从简。办完以后,为纪念老娘,就在老娘的住地附近,重建了一座石桥,算是为老娘做的善事,望老娘早日超生。桥造好以后,取个什么名字呢?请张士诚定夺。张士诚还未想好,朱元璋大军已经攻破了城门,冲进来了。张士诚无路可走,就放了一把火,将宫殿烧成废墟。

    张士诚是吴王,是苏州的首领。他爱护百姓,关心民间疾苦,所以老百姓当他是皇帝。这座桥是他主张造的,那就叫“帝赐桥”吧。但是,当时已是朱元璋的天下,谁还敢称帝呢!官府知道后,下令不准叫帝赐桥,要换上一个名称。老百姓很有办法,用“帝赐”谐音叫“九思桥”。因为张士诚的小名叫“九思”,但官府也知道这个含义,也不准叫九思桥。老百姓就说是“狗屎桥”,有的说叫“狗屎莲桥”,实则也是“九思桥”和“帝赐莲桥”谐音,直到现在,当地百姓还是这样叫的。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