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张名片的岁月尘土——桃花坞地理不完全扫描(2)

苏州日报 20100604 A第02版

■刘晓平

□本报记者 刘晓平

    在古城苏州的“遗产”中,吴文化的历史遗存是最厚重的一笔。

    在桃花坞,这样的“遗产”随处可见:

    公元前1231年左右,泰伯奔吴,吴地文明由此开始,桃花坞里沧桑的泰伯庙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见证;明代中叶,多才多艺传奇式的唐伯虎生活在苏州,用诗文书画描绘风土人情,也把足迹永远留在了桃花坞。此外,还有五峰园、陆润庠故居、曹沧洲故居……

    众多散落在深巷里的这些历史遗存现状如何?近日,记者走进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进行探访。

    农贸市场去复来

    泰伯庙深陷喧嚣困境

    泰伯庙,对于处处珠玑的桃花坞,正如“平江图”对于古城苏州的意义。

    公元前11世纪的商朝末年,为使父亲顺利把王位传给才德出众的弟弟季历,泰伯、仲雍南下奔吴,自号句吴,在太湖流域建立了第一个文明意义上的国家。泰伯终身未娶,王位由弟仲雍继承。后人为纪念泰伯对吴地文明的作用,在苏州、无锡两地建起泰伯庙,苏州泰伯庙由仲雍后代吴氏世代奉祀。 1952年,吴氏第110世吴福盈与泰伯小学立约,泰伯庙全部交泰伯小学使用。“泰伯庙被称为苏州人‘祖庙’,当年,这里可是一个圣地”,住在下塘街274号边门91岁的叶银根,从小在泰伯庙边长大。他清楚记得,那时,泰伯庙门口有大大的青砖,庙内有大殿、龛位、碑记、泥塑等,通向大殿台阶中间还雕刻着飞龙的图案。他说,当时周围的民居低矮,没有杂乱市井,更映衬出泰伯庙的巍峨雄伟。

    周边的居民大都有在泰伯小学读过书的经历,对泰伯奔吴的那段历史了如指掌。指着门口高高的“至德坊”,家住官宰弄2号64岁的季虹说,“泰伯几次把王位禅让给弟弟,连孔子都称赞他是‘道德最高的人’,这个牌坊就是由此而来”,季虹说这句话时,围拢过来的居民们脸上都是骄傲的神色。“文革”时,学校从泰伯庙迁出,后又在庙内挖防空洞,原有庙门、方池、塑像及石坊遭到毁灭性破坏,仅存大殿旧屋和桥北“至德坊”。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为解决周边居民买菜难题,泰伯庙旧址上建起了桃花坞地区唯一的菜场,即庙桥农贸市场。“生活方便了,但泰伯庙差点就此消失”,家住官宰弄4号的吴惠林说,菜场就设在泰伯庙旧址上,鸡鸭生禽、水产海鲜应有尽有,一派市井热闹中,不要说外地人,就连老街坊们都不愿去想这里曾经有过一个圣地。

    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2008年,庙桥农贸市场迁出泰伯庙旧址,搬到了平四路口。次年,市文物部门开始对泰伯庙进行维修,如今,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一期工程已经结束,不仅重修屋顶、建设露台,还把保留下来的至德坊、享堂、两侧厢房等一一予以修复。

    但在周边,沉寂没多久的菜场又悄然喧嚣起来。“新菜场路远不说,菜价还贵”,季虹说,看居民有生活需求,黄鱼车来了,小摊贩来了,周边居民也纷纷破墙开店,一个新的市场又出现在泰伯庙周边。每天早晚,上下班时间,从泰伯庙一直延伸到西街,一条窄窄的通道被挤得满满当当,只要有一辆电动车在中间停下来,路就会被彻底堵死。“如果再发展下去,修复工程还未全面完成的泰伯庙会不会又回到原来的处境? ”老住户们对此充满担忧。

    双荷花池仅剩一

    唐寅故居遗址成居民游客遗憾

    在吴地文化史上,唐伯虎绝对是传奇的一页。

    他的书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人格,具有吴地雅士典型禀赋;他擅诗文,还能作赋填词,被称为“名传万口”的一代才子。明弘治十六年,仕途受挫的唐伯虎在阊门皋桥之北的桃花坞买地筑桃花庵,并作《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这流传至今的诗句早已成了后人遐想苏州诗意生活的最生动图景。

    位于桃花坞廖家巷前街10号的准提庵就是古桃花庵废址,也是唐寅祠所在地。穿过窄窄的西街,准提庵斑驳的院墙还保留着原有的风韵,院墙后,一半是新光里7号大院,另一半则变成了苏州版画院。走进住着二十几户人家的大杂院内,残存的飞檐翘角被密密麻麻的晒衣绳穿连在一起,杂物堆砌的缝隙间古墙斑驳依稀可见。诗文记载,当年这里是唐寅与好友读书求知、吟诗作画的场所,“现在经常有游客慕名而来,但一见实景,难免要摇头,败兴而去”,81岁的谢水英遗憾地说。

    这一遗憾也是唐寅故居遗址周边居民的心病。

    唐寅故居遗址位于桃花坞双荷花池。当年,唐寅在此择地筑屋,房屋坐北朝南,园内有桃花庵、学圃堂、梦墨亭、读书阁、竹溪亭等,小园四周遍植桃花,屋前还有池塘两处,双荷花池由此得名。“现在我们这个院子里满满当当住了二十几户人家不说,院子外,一只荷花池被人填掉造起了房子,双荷花池变成了单荷花池”,89岁老人金世华家窗户正对着荷花池,自从50多年前搬到这里,她就成了唐伯虎的“粉丝”。闲来,她不仅看书了解唐伯虎的历史,看到有游客来寻唐伯虎踪迹,她就会在第一时间迎上去,先介绍当年清香荷花、水波荡漾的美景,再解释现在只是一时破败冷清,生怕游客失望走开。金好婆说,几年前,她就不停和慕名而来的游客说,过个两三年,就能看到一个完整漂亮的荷花池。这句话已说了好几年,会不会有游客如约而来,看到的却是和以前一样的场景?这成了金好婆最担心的问题。

    明嘉靖二年,54岁的唐寅病逝,初葬在准提庵与故居之间的一条小巷里,后移葬到了横塘王家村。而在桃花坞,这条小巷就以唐寅坟为名永远保留下来。如今,走进小巷,两边房子破旧低矮、道路坑坑洼洼,“一代才子”驾鹤仙游,踪迹也随之消失。

    古建名宅变成大杂院

    历史期待着早日拂去尘埃

    散落在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里的瑰宝,远不止泰伯庙、唐寅故居。

    离泰伯庙不远,穿过下塘街北侧一条窄窄的小巷,省级文保单位五峰园就在眼前。园内亭台轩榭、假山池沼,游客慕名而来,赏不尽的园林旖旎风光外,这里还是明代南京兵部尚书杨成故园,园中土墩相传又是唐代传奇中的柳毅墓,徜徉园中,游客感受到的还有探寻历史文化的意趣。

    深巷内还有更多的历史文化名人遗迹散落着。下塘街10号有陆润庠故居。陆润庠的六世祖为康熙二十四年状元,历任翰林侍读等职。陆润庠于清同治十三年高中状元,官至尚书、大学士,后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苏州创办苏纶纱厂、苏经丝厂,辛亥革命后,又留在宫内当溥仪的师傅;阊门西街59号是曹沧洲故居,御医曹沧洲用心理疗法逗乐慈禧太后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故居保存完好,给前来寻访的游客留下的是无尽遐想……

    最新的一次摸底数据显示,桃花坞地区现在有1处省级文保单位、11处市保单位和18处市控制保护古建筑,另有36棵古树、9座古桥、79口古井和4个砖雕门楼。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不仅见证了桃花坞的千年风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堪称吴文化的璀璨瑰宝,是一笔有待开发的丰厚旅游文化资源。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基础设施落后,路面年久失修,周边缺少完善的排水系统,使这些文化瑰宝置身在脏乱差的环境中,不少古建筑和宅院还被用作民居。唐寅故居内,上世纪90年代只有5户人家,本世纪初已达18户,目前则有22户。乱搭乱建损坏古建筑的现象更是普遍,双荷花池变成单荷花池成了老居民心中永远的痛。

    安全也存在着隐患,凌乱狭窄的居住环境跟其他地区形成了明显的反差。“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里的众多历史遗存,是吴文化的瑰宝,现在是时候对它们进行抢救保护了。如果能以泰伯、唐寅为闪光点,再把这些文化珍珠串起来,这里完全可以建成一个新的文化旅游片区”,文化学者徐刚毅说,拂去这些“珍珠”上的历史灰尘,桃花坞将展现出最灿烂、最美丽的苏州文化。

    链接1·桃花坞档案

    古城内的桃花坞地区,以桃花坞大街为核心,西至阊门横街,东至人民路,北至平四路,南至东西中市,总面积约190万平方米,至今保持着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和曲径通幽的小巷风情,显示出江南水乡独有的民居特色。

    本区域内目前共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30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控制保护古建筑18处。清单如下:

    链接2·亲历者说

    泰伯后裔:翻开家谱见证历史

    与泰伯庙一墙之隔,泰伯新村1号泰伯后裔第111世吴贤萍在这里已经住了63年。而向上追溯,这里就是吴氏一族的祖屋。吴贤萍家里一本保存完好的家谱就是最好的见证。

    这本家谱重印于清光绪二年,“乾隆御批”的拓字清晰可见。有祥云吉龙图案的纸页上,除了页边有一点虫蛀痕迹外,早期泰伯庙的巍峨造型,泰伯、仲雍到后世每位吴王的画像,均清晰可见。吴贤萍说,吴氏后裔95世受钦命为泰伯庙奉祀,此后吴氏世代供奉。到107世又在庙西隙建屋,后世子孙一直住在此屋内,被称为“至德堂吴氏”。

    作为泰伯历史的最好见证,吴贤萍从父亲手中接过家谱后一直细心保管。天气好的时候拿出来吹吹风,平常就放了樟脑丸存放在箱子里。 “我小时候就在泰伯小学里读书”,在她印象里,泰伯小学教室宽阔,地上是大大的方砖,周围有黑漆的柱子,大殿外还有历代泥塑的吴王,每个人走进来,不由自主都会心生敬仰之情。

    经历岁月侵蚀,眼看着身边的泰伯庙一天天衰落,吴贤萍不由得心急如焚。 2009年,听说泰伯庙要重修,吴贤萍欣喜地拿出了自家珍藏多年的宝贝,给设计人员用作参考。去年年底,泰伯庙一期工程结束,吴贤萍总觉得修缮后的泰伯庙似乎矮了,大殿也没有以前那般巍峨壮观,直到设计人员告诉她,修复工程只是一期结束,二期还没有开始,她的心里才稍稍有些放松。

    听说无锡泰伯庙修复建成后,吴贤萍曾经多次前往参观,“泰伯落脚吴地最早是在无锡梅村,但后世吴王迁都阖闾大城,吴国由此达到了鼎盛时期,吴文化也由此有了更深远的影响,苏州有泰伯庙,有泰让桥,泰伯和苏州的渊源更深”,她说,泰伯是吴文化的奠基人,泰伯禅让、在吴地创新的精神正代表着今天苏州的城市精神,“从这一点上,泰伯庙就是苏州最好的一张历史名片,要是不做大,真的太可惜了。 ”

    说书人:让唐伯虎“立”起来

    74岁的王鹰退休前是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我从18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说书’,说了一辈子唐伯虎,在我心目中,唐伯虎是一个传奇才子,更是苏州的骄傲”,王鹰说。

    《三笑》是王鹰跟着师傅徐云志学说的第一部作品,这部作品也成了王鹰艺术道路上 “说”得最多的一部书。王鹰说,《三笑》中唐伯虎与秋香的故事完全根据民间野史编写而成。为了达到热闹的效果,早期的版本中添加了不少低俗的趣味,比如唐伯虎见到秋香上前调情等。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待兴,新风“吹”到评弹界,重新编写《三笑》的重任就落在徐云志和王鹰身上。

    在编写前,经过仔细探讨,相关人员一致认为,唐伯虎是一个对苏州文化影响深刻的“一代才子”,这样的一个人物,不能用低俗的趣味去毁坏,而要让一代才子“立”起来,这成为编写新《三笑》的重点。 《三笑》的主要人物是唐伯虎和秋香,为了让两个人物形象丰满地“立”起来,原版本中来自野史逸闻的唐伯虎9个老婆的情节予以删除,唐伯虎对秋香的调戏变成了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费了不少心血,新版本正式亮相前,王鹰说,她和师傅曾满心担忧:旧版本已经流传了那么久,观众会不会接受新改变? “我们没想到,首次演出满堂彩,之后出版的音像带也一抢而空”,王鹰说,这就说明“立”起来的唐伯虎正契合了苏州市民心目中的传奇唐伯虎。

    链接3·代表委员献策

    宜居城市更应打好泰伯、唐寅两张牌

    市政协委员、平江区政协主席薛春泉已经连续好几年在市两会期间,呼吁要好好保护泰伯庙和唐寅故居这两张历史“文化名片”。在他看来,泰伯是吴文化的始祖,吴国在苏州建都后,吴文化的传播与影响又得到了深远发展,所以苏州应该更加重视泰伯庙,在现有修复的基础上,还要再扩大场地,同时进一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使泰伯庙真正成为苏州古城特别是“三区三城”建设的一张“名片”。

    为唐寅故居,薛春泉也不止一次地呼吁要恢复原貌。在他看来,双荷花池的原貌有详细的历史记载,所以,再现出水上荷花飘香,水下暗泉汩汩的原貌并非难事。与此同时,唐伯虎一生非凡的艺术成就也可在景区内进一步挖掘展现,“这样一个文化名人,如果只闻其名,不见实景,渐渐会被历史的灰尘湮没,对桃花坞乃至苏州都是损失”,薛春泉说。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