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由巷:刘临川支持修缮狮子林

姑苏晚报 20101219 26版

■许宗祺

    ■许宗祺

    街巷档案

    吉由巷东起调丰巷,西至人民路,全长约一百五十米。据近人徐珂《清稗类钞》言:“康熙时,苏州吉由巷民家有巢燕,哺三雏,一白,二粉红色,时以为奇,人皆相率往观”。

    明朝光禄寺少卿叶初春

    叶初春(?—1622)字处元,本为吴县西山人,后家居吉由巷。是明万历八年进士,沧浪亭五百名贤之一。

    以进士知广东顺德县令时海寇猖獗,叶初春建水坝以遏其入路。旋又设计擒匪首,胁从者皆解散,严加管束。每逢岁饥,叶总是想法赈贷灾民,奏请减免税赋。任职时,葺学宫,缮城垣,修邑志。后住兵科给事中,又转礼科。

    时皇太子位未定,叶初春奏议,疏请册立遭到神宗的反对。同官李献可又疏请皇长子出阁就学,使帝大怒,遭到重谴,众官没人敢再谏。叶与昆山张栋、长洲吴之佳再慨然上疏曰:“皇长子出阁讲学系天下人心仰望,皇上之可以对天地而慰人心者在此。臣等之可以效愚忠而事明主者亦在此。臣等诚不敢恋一时之禄位而坐视人心动摇,以负圣恩。天威方赫,斧钻在前,臣等亦人耳,岂不知避讳?顾事关国本,不得不竭愚诚。初非循习故事,为一李献可请免而已也。幸而愚忠足以挽回圣意,特出内旨,举行盛典,使四方传闻逖(远)听者共慰。黜一献可固无足惜,并臣等三十三人而尽黜焉亦无足惜”。

    神宗见奏后大为震怒,将同上此奏的苏州人张栋、吴之佳处以廷杖,时称“吴中三谏”。后将叶等人削职归里,叶居养吉由巷。

    十年后,“储位”始定,皇上思念他所议言,诏复冠带。叶初春终老于1622年,墓葬穹窿山竹坞。熹宗即位,录遗忠,追赠光禄寺少卿。叶初春有万历《顺德县志》12卷、《疏稿》一卷和《吴西佚稿》传世。

    明代名医郑钦谕

    郑钦谕字三山,吴县人。先辈即以为医,子孙亦操其业。因其家门前筑有假山,故世以山为字。

    据顾震涛《吴门表隐》:“他家门前有石狮,光明如镜,有灵异,损一足。旁有古石盘磨一具,皆宋时旧物。”

    他在吉由巷居所庭院里垒石叠山,顾震涛又言:“古石甚峻,明医郑钦谕(字三山)所筑,世有医名,谓之假山郑。子青山至元孙开山尚居之。 ”

    郑钦谕兼精诸科,所治无不效。他性孝友,为善恐不及,所得馈遗,辄以济人。凡饲饥絮寒,埋尸掩骼,不可胜数。他又于院圃遍植杏树,且常喜在杏树下替人把脉下方,真所谓“杏林妙手”。

    清军入关后,明崇祯三年(1630年)的进士杨廷枢联合了徐汧等好友、弟子进行反清活动。后事泄失败,杨只身隐居吴江县莘塔乡,因人告密被捕。清兵让他剃发,杨回答“头可断,发不可断! ”清巡抚土国宝看重他的名节,连续4次劝降,都被他回绝。清顺治四年(1647年),杨廷枢在芦墟镇泗洲寺永安桥畔被清兵杀害,徐汧亦遇害。

    杨廷枢、徐汧殉节后,子孙朝夕不给,郑倾身收恤弗吝。后郑钦谕又以己女嫁廷枢次子,以子之洪女妻于汧孙。郑钦谕卒于康熙初,年七十又六。

    近现代名画家刘临川

    刘临川别号雁潭,苏州人,居吉由巷,卒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刘早年好读嗜画,从老画师李养泉学山水。其作山水,用王原祁的笔法,又学王石谷的布局。故而,作品高雅,技法熟练。以描写江南景色为多,设色清明雅丽,有吴派绘画的遗风。又擅长摹仿古画,尤其“四王”一路几可乱真。也善花卉,得恽南田遗韵。于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能,尤精篆隶,能得秦汉六朝晋唐各家精奥。代表作品有《临华山碑》、《石鼓文》、《临“散氏盘”铭文》等。太监弄“吴苑深处”茶楼,从构图设计至绘图书法,均是其一人总揽,足见他功底的厚实。

    1925年始,他任苏州美专国画科讲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这期间创作极多。曾参加颜文樑、杨左陶组织发起的“苏州美术画赛会”活动。先后展出《秋帆归兴图》、《岁寒三友》、《禽语图》、《仿司农山水》、《拟原祁笔意》等山水、花鸟作品。 1929年作《仿杨子鹤春山图》、《溪亭野趣图》,均刊于《吴中近人书画集》中。

    刘临川好善举,1930年与吴子深、费仲琛等发起组织“冬季书画济盆会”,捐赠字画,标价出售,救济贫穷百姓。 1932年画《秋江图》一幅,捐给苏州孤儿院,后通过展览、出售,代作捐款。《苏州明报》以题为“今之收画名人小传”中对他善举之事多所表扬,“刘照、字临川,别署雁潭,我苏之老画师也。……今夏背患搭手,卧病者数月,幸经唐祥鹿奏刀奎,早已霍然。但年已古稀,精神尚未全复,迩来封笔优游,未刊之画,缘因善举,故破例而为之也。 ”

    自贝润生购得狮子林以后,因为亲戚关系,故延请刘临川主持修园,重绘狮林图。时西风渐来,我国建筑业所采用的西方新型建筑材料和装饰风格对刘临川的影响极大,狮子林中现存的彩色花玻璃装饰和水泥紫藤架等都是那个时候最时髦的构作。

    狮子林原系寺院花园,贝氏又增建家祠。刘临川虽是画家,但极精天干地支及阴阳五行学说,深谙堪舆之道,认为狮子林原系佛门善地,建祠以祈祷福寿为本,园景应取“从善纳福”之意,因而以“纳福”作为修园主题,在祠的门匾上镌“福”字,与入园门额“趣”字相呼应。

    刘临川在修缮假山时为刻意体现狮子林原有的佛门意趣,如荷花厅西侧假山,从明处入暗洞,初感昏暗,向前一步,则设有石桌石墩供人暂坐,妙在石墩略有倾斜,人坐其上,身子自然前倾,可见到有光亮在前,有路在后,让人自己去感悟此景之意境,故而称“得道墩”。

    他还在园内向西扩充水面和山体,山映湖中,扩大了空间,又架曲桥将东西假山连通。在假山洞中凿鱼池使之分隔为二,寓意“二龙取水”,以使风水得以“贯气”,增添园主的福气。

    在修缮中,刘临川还增加了一些很值得用心去品味的内容。例如,园西南角的扇亭就是刘临川所规划的。中国古建筑对拐弯阴角的处理大多是开设门户,刘却别出心裁,设亭切角成圆,靠墙植芭蕉、翠竹、湖石。于三伏天黄昏之后,每当东风绝迹,西风悄起,因长廊和园墙回风的缘故,扇亭中风声大作,其亭名与亭景丝丝入扣。若登亭抚琴,蕉声竹音和曲,不啻天上人间。

    再如,刘于西部假山上添建了瀑布,增强了狮子林水景的动感,原是为当时贝家或者客人在园中享用船菜而专门修筑的。

    当代著名画家余彤甫

    余彤甫名昌炜,字彤甫、彤夫,以字显。苏州人,曾住悬桥巷、富仁坊巷等地,1962年后定居于吉由巷。

    余彤甫自小家境清贫,在谢衙前学校读书时刻苦好学,尤其图画一科,为全校之冠。及稍长,遂经人介绍,为山水画家樊少云(名浩霖)入室弟子。

    从20年代至40年代,曾在苏州女子职业中学、省立松江中学、上海美专、社教学院美术系等教授美术,并在剧场做过美术工作,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特约美术编辑。他能水彩、图案,也能仿古,摹文征明早年山水几可乱真。其早期山水画,喜用小笔,笔触细密,层次清晰,章法稳帖,颇似其师。并常把传统笔墨皴点结合西洋水彩画晕染法,故作品显得温情、恬淡、平易、清新。

    1933年冬天,他与彭恭甫、吴湖帆、陈子清、潘博山等同邑书画家组织“正社书画会”,得到了南北书画家及各界名流的支持,使吴门画派绘画风尚进一步地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一度授教于苏州刺绣业和苏州市三中。同时被选为苏州美协副主席,文联执委,文管会委员,市政协委员。

    1950年4月,在苏州市文联领导下,他与书画家谢孝思等负责建立“苏州市新国画研究会”,吸收会员一百十余人。并通过《新苏州报》编辑“苏州美术”共23期,与书画家张晋、顾仲华、许十朋、林伯希、费新我、彭恭甫等同道赴吴县金山体验生活,繁荣创作。一天下来,总得写生稿十余幅。 1956年第二次下乡去常熟、吴县一带,又得画四十余幅,经整理加工,有二十余幅参加省、市展览。其中《绿化黄山》一幅还参加第二届全国美展。自此始,在画风上,他一面遵守法度,重视传统笔墨;一面在构图时注意透视,着色时适当运用明暗对比方法,使两者统一而力图反映新时代、新生活之乡土风情和社会风貌。

    有人曾评论余彤甫既是一位革新画家,又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画家,他于1958年受聘为江苏省国画院画师。

    1960年他与省国画院院长傅抱石等国画家共赴六个省、行程二万三千里写生。自此更加见多识广,眼界开阔,笔墨也随之奔放。产生出一批气势磅礴,落笔大度,用墨苍秀,境界清新的长卷巨幅。如《黄山桃花溪》、《黄山云雾中》、《黄山光明顶》、《川蜀道中》等。

    1965至1966年期间所创作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图》,更为人称道,全卷原计划共分成16段,每段可单独成章,伸展6丈有余。从上游至下游一直画去,囊括重庆、三峡、武汉、马鞍山、南京、镇江等胜景古迹,曲折逶迤,气象万千。惜乎,尚有3段未完成而“文革”开始。“文革”开始,余彤甫其人与画屡遭劫难,他亦就此再未续笔。于1973年3月27日上午8时,因患急性肺炎、心脏病而逝世。其著作有《山水画技法》一书。此为他积数十年绘画实践之经验总结,也是其一生所走艺术道路之缩影。

    著名评弹艺术家魏钰卿

    魏钰卿(1879-1946)我国著名评弹艺术家,江苏苏州人,居吉由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他师从姚文卿(姚师从马如飞)学弹词《珍珠塔》。魏钰卿天赋好而学艺又勤奋。其师嫉,恐其超出己子姚如卿,影响如卿生计,遂留下部分《珍珠塔》脚本未予传授。

    光绪三十四年,魏在浙江嘉兴演出时,评话演员钟伯亭将其亡兄钟柏泉(亦马如飞十二弟子之一)所藏《珍珠塔》“二进花园”至“打三不孝”等脚本相赠,使魏的演出得以完善。

    及至上海演出,魏钰卿的全本《珍珠塔》大获成功,成为20世纪20年代之响档,有“书坛文状元”及“塔王”之美誉。因此,上海、苏州两地书场老板争相聘请,乃至火车往返,日场演出于苏州,夜场演出于上海,一时成为美谈,无人能及。

    魏钰卿除曾与其子魏含英短期拼双档外,长期单档演出。因其书艺功底深厚,又善于以逼真的表演描绘人物,唱“马调”而有所发展,咬字清晰,苍劲有力、运腔自如、节奏明朗,下呼拖腔自成一家,人称“马派魏调”。

    魏钰卿两子早亡,过继同道许文安的内侄为子,取名含英。魏含英(1911-1991)亦有名于书坛。9岁从父学艺,13岁与父拼档说唱《珍珠塔》,后又兼说唱其父编演的弹词《二度梅》。

    魏含英与其父拆档后长期单档演出,亦是20世纪30~50年代《珍珠塔》的响档。

    1957年,组建常熟县评弹团,魏含英任团长。 1959年,调苏州人民评弹团(今苏州市评弹团),任副团长。曾改编《母亲》、《棠棣之花》、《赵五娘》、《孟姜女》等长篇书目。魏含英说书,台风飘逸、洒脱,唱腔在其父“正宗马派魏调”基础上而有所创新发展。其《珍珠塔》演出本经整理为80 回,周良评注,1988 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魏含英曾任江苏省第四届政协委员、省曲协副主席、苏州市第五届政协委员、常熟市评弹团团长、苏州专区评弹团团长和苏州市评弹团副团长等职。

    1991年,魏含英过世。其有徒饶一尘、李一帆、戴一英、薛小飞等,“魏调”艺术风格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