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又名昆腔,是我国古老的优秀剧种之一,已有四百五十余年的悠久历史。苏州是昆曲的故乡。其曲调婉转悠扬,有“水磨腔”之称,被人们誉之为“雅曲”。伴奏乐器兼用笛、箫、三弦、琵琶以及鼓、板、锣等。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表演上注重动作优美,舞蹈性强,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被称为“百戏之祖”。
  元末明初,昆山一带山歌小调初为南曲吸收,经昆山人顾坚等改进,发展为昆山腔。到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太仓的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建立昆腔歌唱体系,称为昆曲。从明代天启年间到清康熙末年,是昆曲蓬勃兴盛时期,昆曲的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身段表情,说白念唱,服装道具等日益讲究,行当角色也分工细致。万历年间,随着家班、职业昆班和虎丘曲会的盛行,昆山腔甚至远播北方,传入宫廷。昆剧的表演艺术形态,作为一种模式,为后起的京剧和诸多地方戏曲剧种所吸收。一大批优秀的昆剧传统剧目,也为京剧和其他地方戏曲剧种移植、继承。到了乾隆后期,昆曲开始衰落。
  1921年8月,由贝晋眉、张紫东、徐镜清发起,在苏州城北桃花坞西大营门“五亩园”(现苏州林业机械厂)成立了昆剧史上第一所学校——苏州昆曲传习所,后由上海实业家穆藕初筹资接办。学生在苏州学习三年后,便到上海实习演出,培养出四十四名以“传”字命名的昆剧演员,使昆曲重放异彩。“传”字辈演员先后以“昆剧传习所”和“新乐府”、“仙霓社”为班名,演出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以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是当时江苏唯一的专业昆剧班社。“八一三事变”爆发,上海遭到日机轰炸,“仙霓社”剧装戏具全都毁尽,就此解散。  
  1956年,经过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赴京演出,轰动全国,传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佳话,昆曲艺术从此又获得了新生。各地相继建立昆剧团。而作为昆曲的发祥地,苏州成为昆剧活动的一个重要基地,江苏省苏昆剧团培养了“继”字辈、“承”字辈、“弘”字辈、“扬”字辈等一大批优秀演员。2001年5月18日,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