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老汉花甲之年迷上根雕艺术

姑苏日报 20150427 A第11版

■高戬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坐落在浒墅关开发区大运河畔的一座仿古建筑里,挂着一幅《兰亭序》,这自然不可能是王羲之的真迹,亦不可能是冯承素的摹本,其作者名叫华盘根,今年71岁,他以刻刀为笔,木板为纸,花了近三个月刻出了这幅作品。日前,该作品获得了首届中国(苏州)民间艺术博览会银奖。
  华盘根是阳山脚下地地道道的农民,年近花甲之时,他突然迷上了书法木刻,迄今已创作了400余件,办了一个木刻书法艺术馆。

  年近花甲时拿起了雕刻刀

  在浒墅关开发区,华盘根是个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华盘根是浒墅关开发区大同村村民,种过地、当过会计,后来在深圳做生意,把内地的蛇王贩卖到香港,曾被誉为“蛇王”。
  56岁时,华盘根离开深圳回到了苏州,在家乡投资开办了浴室、茶馆和棋牌室。按理说,此时华盘根可舒舒服服安享晚年了,可他觉得这样的生活太过平淡,在59岁那年,他迷上了根雕艺术。“根雕不仅是一门造型艺术,其中也糅合了书法。”华盘根告诉记者,通常根雕作品上应刻上该作品的名称,这就需要作者有一定的书法功底,因此,之前从未接触过书法的他买了一本书法词典开始从头学起,主攻小篆。
  华盘根悟性很高,没多久就能写出像模像样的小篆,而且能用刻刀在根雕作品上表现出来。但适合做根雕的树根很难找,这让华盘根很犯愁。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位朋友送给华盘根一块老红木板,他突然灵光一现:何不改变方向,专攻书法木刻?
  在普通木板上练习了一个多月后,华盘根开始在红木板上下刀。他先在纸上用小篆体写了一幅曹操的《龟虽寿》,将纸蒙在红木板上,当中垫了一层复写纸,用硬笔将每一个字的轮廓线描在板上,像描红似的将每一个字刻出来。对于自己的第一幅木刻书法作品,华盘根相当满意。

  十余年刻遍历朝名家名人作品

  刻了一段时间后,华盘根发现了自己的局限性:自己的书法造诣毕竟有限,而且只擅长小篆,这样就导致表现形式比较单一。
  于是,他开始尝试雕刻名家名人的书法作品。从晋朝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到唐朝的颜真卿,宋朝的黄庭坚、米芾,元朝的赵孟頫,明朝的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周天球,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直到现代的毛泽东、孙中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华盘根自己动手打造了大大小小几十把刻刀,笔画不管是粗如屋椽还是细如发丝,都有相应的刻刀可以表现。
  在华盘根的工作室里,记者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木刻书法作品,端正大气的楷书、古朴圆润的篆书、飘逸灵动的草书,琳琅满目,其中有一幅草书作品,原作中有很多“枯笔”,最细处笔锋状如游丝,华盘根竟将每一根纤细的线条都刻了出来,非常逼真。另有一幅文征明的行书作品,华盘根的刻刀将原作者的笔锋和笔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是我最满意的一幅作品。”“
  刻出来的作品如此逼真,华盘根是如何做到的?他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喜欢研究周易,得出一个感悟:世间万物必有“阴阳”两面性,他将这个道理运用到雕刻中去,雕“刻书法作品,在研究文字线条的同时,还要研究边上的‘空白’部分,阴’和‘阳’相辅相‘成,刻出来的才能最大限度接近书法原作。”
  目前,华盘根正酝酿着一个更宏大的计划:在金丝楠木上刻一幅《清明上河图》。

  “烧钱”数百万成果要捐给社会

  华盘根的爱好相当“烧钱”,他所选用的木板,基本上都是红木和金丝楠木,而且每一幅作品都要请能工巧匠用同样的木料制作边框底座,有一组作品,仅边框就耗费了50多个人工。
  华盘根粗略估算了一下,10多年来,仅原材料他就投入了两三百万元,他做生意的利润绝大多数都搭进去了。
  华盘根的投入很大,“产出”却很少,因为他基本上只做不卖,“每一件作品都呕心沥血,就像自己的孩子,哪舍得卖呢。”
  熟悉华盘根的人都觉得他有些“痴”,他每天5点就起床拉锯推刨、敲打雕凿,有时妻子喊他吃午饭,他竟然回答“不是刚刚吃过嘛”——一摸肚子他才知道,“刚刚”吃过的,其实是几个小时之前的早饭。
  如今,华盘根的作品越来越多,浒墅关开发区提供了场所,帮他设立了木刻书法艺术馆,他表示,今后将把自己的作品全部捐给社会。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