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剧起源于常州、无锡农村。开始以曲艺形式的“常州滩簧”、“无锡滩簧”演唱故事,之后又发展为演唱“对子戏”、“三小戏”、“同场戏”,于辛亥革命前后搬上舞台,逐渐形成富有江南水乡音腔特色、泥土气息浓郁、长于抒情的地方剧种。
  锡剧的脚色行当经过对子戏、小同场、大同场几个发展阶段。在对子戏阶段,仅一丑、一旦两行脚色,所表现的内容多为结识私情之类。随着剧目内容和题材的不断增多,逐步发展至“小同场”和“大同场”,从而使民间小戏逐步向大戏发展。先是“小同场”时期,脚色行当分小生、老生、滑稽(丑)、老旦及花旦五行,称“四庭柱一正梁”,以花旦为“正梁”。到大同场阶段,生、旦中又分文武老生、文武小生、文武花旦等行,唯无净角演员和其专用的唱腔、脸谱。现今分行又较前更细。
  锡剧的传统剧目有:《三请樊梨花》、《双金锭》、《龙凤合同》等。解放后整理的传统剧目《双推磨》、《珍珠塔》等和反映现代生活的创作剧目《红色的种子》等影响较广。近几年来,苏州市锡剧团的《沈万三搭朱元璋》、《生命的欢笑》等剧目在全省全国的比赛中多次获奖。2002年,苏州市锡剧团与吴江同里镇旅游公司合作组建了“同里艺术团”,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方面跨出了可喜的一步。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