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与李鸿章的不解之缘——过云楼秘藏袁世凯《月前帖》考

姑苏晚报 20160306 B第04版

■张嵋珥、张之望



  ■张嵋珥张之望
  一些躲过了人世间巨变而沉淀下来的重要藏品给我们带来的震撼,让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去研究,不由自主地要去考证它们,要打开那些尘封的历史。
  在苏州过云楼最新面世的诸多名人尺牍中,以袁世凯《月前帖》名气最大,也最吸引住了笔者的注意力,为何?因为此通贺帖的收受上款人是我国大名鼎鼎的晚清重臣李鸿章。这通枭雄袁世凯《月前帖》,将中年袁世凯信心百倍、运筹帷幄,以工于心计地通过李鸿章为桥梁,来得以大展宏图的心路历程表露无遗。

  袁世凯《月前帖》原文及释文

  原文如下:
  太夫子中堂钧座:
  敬肃者:月前,军械局员少亭太守,入都恭送锋车,曾属其上叩起居,代伸贺悃。曰昨接奉赐谕,雒诵祗承。辰维,仗节秉鞭,入相出将,丹心照国,渡沧海而波平。白发筹边,合氊裘而罗拜(氊裘指的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毛皮衣服,晚清时也用于代指西方异族;各国都罗列着围绕而拜,表示心悦诚服,夸大李鸿章的外交成果)。
  上纾帝顾,下协于情。瞻瞩崇辕,怀忻鼚鼓。
  世凯齐封添摄,鲁钝,滋惭东省政务殷繁,官疲民悍,厘剔整顿措手綦(极其)难。
  近因民教相仇,而不逞之徒益復乘间肆掠,以致教案、盗案层见叠出,地方骚然。既未便尽人而诛(之),又未可养癰(毛囊病)贻患。
  抵任以后,连次出示剴谕调和民教。并督饬文武各属吏,分别解散缉捕。
  现匪徒多经弋获,良民大半解归,似可期辖境敉(安抚)平,桉堵无事。
  惟是材輇(浅薄)任重,绠短汲深(喻才力不能胜任),夙夜兢兢,良虞陨越。
  尚幸,随时匡敕俾识,遵循至用,企祷承示齐河,王令敬勋一节。已属安圃方伯查明
  核办,知关廑注,先此奉闻,专肃敬覆。
  恭贺
  任喜祗叩、岁厘虔颂、爵绥。
  门下晚学生袁世凯谨肃
  十二月二十七日
  释文如下:
  尊敬的太夫子(老师之父)李鸿章中堂大人阁下:
  恭敬地向您禀报以下事项:一个月前,山东机器局的负责人少亭太守,到京来恭送朝廷征急召您用的锋车。我曾经嘱咐他代为叩问您的生活起居是否安好,并请他代我向您表达祝贺之意。
  昨天又接到您的手谕,我反复恭敬地诵读。您既负责外交,又负责军事,出则为领兵带将,回到朝堂又担任丞相,您对国家忠心耿耿。
  您白发苍苍仍在为国家的外交筹谋,远渡重洋消弭风波,在西方列强中折冲樽俎、纵横捭阖,各国都被您的风范所折服。
  您对上缓解皇上的顾虑,而对于下又顺应了民意。您高瞻远瞩,大胆开拓进取,为我们跟随者凿破了胸中的阴郁,擂鼓壮胆前行。
  我袁世凯刚接管山东(巡抚),代理这里政务,天资一般的我,更惭愧地感到山东省的政务十分繁杂。这里官员疲惫,百姓蛮横,想要进行整顿与规范,但下手起来极其困难。
  又因近几年民族宗教矛盾的不断激化,那些达不到目的怀恨在心的人越发乘机大肆抢劫。以致教案、盗案层出不穷,地方上已形成了动荡不安的局面。困难在于既不能把有关人抓起来全部杀掉,但也不能因养病却留下祸患。
  在我接任之后,连续多次下发张贴规劝告示,努力调和民族宗教矛盾。并督促告诫
  各有关的文武官员,分别给他们布置了任务,
  叫他们把该抓的抓,该放的放。现在有罪的大多捕获,良民们大半都解救放归,这样我管辖的境内将会逐渐平安无事。
  只是我天赋低微,担此重任,真怕自己才力不能胜任。因此事事小心谨慎,唯恐有负当今朝廷重托。
  庆幸的是,我工作上经常能得到您有针对性纠正与告诫。也希望今后得到您更多对山东政务方面的指示,究竟你们朝廷下达的命令是有特殊的威严和约束力的!
  我又让当地布政使对民教案件再进一步查明复核,以防出现冤假错案。我现阶段重点关注的也就是这事,先将我知道的情况认真地向您答复禀告,又听说您要去任两广总督了。
  真诚地恭祝您
  到任之喜、新年幸福、爵位平稳。
  门下晚学后生袁世凯敬贺
  十二月二十七日

  为何称“太夫子、门晚生”

  这封信是袁世凯亲笔所写,无论是从这通袁世凯《月前帖》中的笔迹、字体、语气等等的字里行间,十分明确地呈现出袁世凯对于李鸿章相当的尊敬之情,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敬畏之情。
  细观称谓:帖中“太夫子中堂大人”是袁世凯对李鸿章的尊称,“门下晚学生”是袁世凯对自己的谦称。而旧文体中把“师之父”尊称为“太夫子”、自称为“门晚生”的称谓约定也说明了:李鸿章是袁世凯“老师的父亲”,这种关系。
  通过史实查证,李鸿章与袁世凯的这种关系纠葛中的“老师”,就要从另一个人说起,他便是吴长庆,吴长庆与袁世凯父亲袁保庆旧交甚笃。
  袁世凯这个后来在乱世中翻云覆雨的枭雄,年少时,曾多次参加科举,却一直未能考取,又广交挥霍,家里已经十分贫困。从此他愤怒地倾箧举所作诗文付之一炬,曰:“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
  而吴长庆则是他的“贵人”——忆起其父旧情,提携袁世凯进自己的淮军部队。由于朝鲜时局动荡,恳请清政府支援,袁世凯带兵在朝鲜的舞台上,得以崭露头角。在异国表现出的才能甚至惊动中外朝野,有人称其“非唯知兵,亦长外交”,积累了丰厚的政治资本,他在朝鲜事件后,顺带因此获得了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赏识,是后来李亡故后傲视朝野的基础。
  袁一直认吴为师。而吴长庆又是李中堂淮军中的重要将领,吴视李鸿章为养父,因袁此拜帖上款用“太夫子”来称呼李鸿章是符合史实的。
  要知道,在当时,李的地位之高,几乎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袁得此际遇,自然颇为珍惜。对李也一直恭恭敬敬,勤勤恳恳。以袁世凯办事之圆滑与高效,必定会在拜帖中用上这种合适称谓、以证明两人关系之亲密,来高攀李鸿章这个大佬,果然天资极其颖慧并城府极深的袁世凯后来通过李的帮助站到中国政坛的最高峰。

  贺帖为何写4页这么长

  这通拜帖共4页,主题是恭贺李鸿章得以受朝廷征召出任两广总督一事,本来这恭贺帖不用4页这么长,而是因为精明的袁世凯还利用这贺帖见缝插针地介绍自己到任的山东碰到的社会复杂局势,自己治理的初步思路,表达严格贯彻朝廷的指示管理好山东为,为国分忧的政治抱负。
  李鸿章中晚年由于袁的精明能干,一直保举,使其稳步提升。更让人足以相信李鸿章与其相交甚好的是,其临终前最后一件事情是向朝廷保荐袁世凯来接替他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位。
  看完了此贺帖的内容,知道当时袁应已到任其管辖的山东省而李仍暂居的京城,帖中提及的重要事件是山东省民族与宗教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治安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民间盗贼之类,并且此事是自袁世凯到任后初步平定下来的。
  晚清清廷无能,内忧外患,在山东发生的民间反帝爱国运动,被袁世凯刻意写进信中“民教相仇”,实际上那就是我们现在常常听说的历史上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的前身。
  史料记载来看,袁世凯在济南就任山东巡抚后,对义和团始终持敌对态度,在其任山东巡抚后严格限制义和团的活动。

  落款到底是哪一年

  再来谈谈这通贺帖的,非常重要的落款时间“十二月二十七日”,到底是哪一年年底呢?
  笔者通过李鸿章、袁世凯生涯中各个关键时间点,并结合贺帖中内容分析,经过多方考证,大胆得出结论:这一年是公元1899年。也就是晚清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年。
  我们分析李鸿章在此时间段的情况,史料记载:“1899年底,李鸿章任两广总督。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年初,李鸿章离京赴广州接任两广总督。”
  这是可以和袁世凯贺帖中写的时间段对应起来的——袁世凯于1899年底任山东巡抚,而李鸿章此年底被调任两广总督,不过直到1900年初才起身赴任。因此,写信时正是他在京城踌躇未行之时。也就是讲早一年李还没被任命,袁还没有到山东,而晚一年袁也不可能带信到京恭贺了,因为李此时已离京了。只有这“1899年”,是贺帖内容和历史在时间节点上完全吻合!
  现在看来这份贺帖的年代推断——1899年,确实非常重要。因为这重要的一年,居然后来成了李鸿章与袁世凯政治生涯的分水岭,开启了二人未来的不同之路。
  李鸿章1900年初去往两广赴任,但还没去满半年,由于庚子事变,京城危机,慈禧竟望遍群臣,无一有能力堪重用去与洋人谈合。不得已调回时年已七十七岁高龄的李鸿章,其重新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十月代表朝廷与列强谈判,后1901年,臭名昭著的《辛丑条约》签订,李不久便亡于北京贤良寺。
  而在李亡后,袁立刻“继承”了李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位,四十出头便成了当时中国政坛举世瞩目的人物,从此开始了他下半生的对中国近代史翻云覆雨的新时期。
  从历史背景和袁世凯个人风格(文采风格、心理计谋、分寸把握等)两个层面来看,这样的贺帖应出自袁本人。事实上,我们也仔细研究对比了遗藏在上海图书馆袁世凯写给盛宣怀的拜帖,用的竟是一样红箋(当然拜帖、贺帖当用红箋),从笔迹相类,墨色老旧等信息证据来看东西是对的。
  但和给盛宣怀的袁帖比较区别是袁的签名大小不同,给盛宣怀的袁帖中落款袁世凯的“袁”字比下面的字大出半号,而过云楼的袁帖文中袁世凯落款“世凯”比下面的小了一号,为何出现此等蹊跷之事?袁世凯把盛宣怀称兄弟是客气,其实袁要做老大,没把盛放在眼里,而袁世凯把李鸿章称为“太夫子”那才是尊重,他要在“太夫子”面前做小,在落款的名字上也不由自主地做“小”了。古人云:“书心画也。”字迹即心迹,这种慎密的心思也帮助着告诉我们,这种帖子必出自袁本人。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