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科学文化的结缘(徐卓人)

姑苏晚报 20050331 四卷016页

■柔刚

以创作吴地小说成名的徐卓人,近年来却倾注全力为归国专家作传、推介并引进创新成果—— 

    人物档案 

    1955年出生的徐卓人,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后结业于鲁迅文学院首届研修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故事研究会会员、中国徐霞客研究会会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现任苏州高新区、虎丘区文联主席,兼任中国作家协会枫桥文学创作基地副主任、苏州市作家协会理事。 

    从事文学创作十余年,已发表作品600万字,出版长篇小说《蜗人》、《天天有太阳》、《演绎女人》等、纪实文学《归国专家部落》、中短篇小说集《你先去彼岸》、《生死太阳湖》等、散文集《卓人散文》等共计20部。部分作品被《新华文摘》、《小说月报》、《文艺报》等转载,或改编成电视剧;获省以上奖三十余次。中央电视台曾摄制《自学成才的女作家―――徐卓人》的新闻专题片。辞条被收入《中国文艺家辞典》、《中国作家大辞典》等辞书。 

    苏州在海内外被誉为“人杰地灵”的名城,那是因为它是历代诸多状元、当代不少院士的故里。而在当今文坛上,也流传着苏州吴江“盛产”女作家的佳话。此话不假,熟知内情者大多知晓范小青、吕锦华、赵践、徐卓人等都是从吴江出来的女作家。虽说出道有先有后,在文坛上的影响有大有小;然而她们均有一定的知名度,还有某些相似的经历:她们都曾在吴江农村插队务农,都被称为“女知青”;都酷爱文学并从事文学创作;都在小说、散文创作上取得成就后由县调到市甚至到了省里;而今不管是担任领导工作还是从事专业创作,都笔耕不辍且时有佳作问世,又都被称为“女作家”。当然,年龄相差无几的她们,还有不少相似之处。 

    然而,已在苏州高新区工作了10年的徐卓人,除了坚持不懈地进行业余创作外,更将其精力倾注于为归国创业的专家作传、推介并策划引进创新项目,倾心致力于科学文化的结缘。 

    自学成才的女作家 

    有位省刊记者在采访徐卓人后,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开朗、超脱、善言谈、喜交际,既有苏南女子的清秀,又有北方女性的豪情。这是我和她交谈中产生的最深的印象。”其实,徐卓人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是与她的天性、经历和人生分不开的。 

    生长于吴江的徐卓人,初中毕业后于1974年下乡插队,同年任铜罗中学的民办英语教师,历时10年。在教书期间,受其父亲影响,读了一年半的医学。然而,她没有如其父所希望的那样从医,偏偏选择了文学,并于1984年上半年参加了自学考试。或许是天资和喜爱的缘故,在“自考”期间,所有的课程均一次通过,第一次就有四门合格。她还与7位同乡自发组成学习小组,相互切磋和勉励,共同钻研课程并探讨文学和语言艺术。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徐卓人于1986年成为首届毕业生,并被评为“省优”——全省自学考试优秀毕业生。 

    毕业前后,已被借至吴江市文化馆工作的徐卓人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文学不仅使她痴迷,也给了她很多启迪和学养;一种创作的欲望喷薄而出。1986年破茧而出的第一条“蚕”,是她在《新华日报》上发表的小说处女作《中转站》。从此,她那高涨的创作热情犹如争相上山的“蚕宝宝”,硕果累累,令人目眩。开头七年中,徐卓人发表作品上百万字,先后出版4部著作,其中2部长篇小说;在全国、省获奖20余次,成为一名虽晚犹香的“迟桂花”式的女作家。 

    文坛开始关注徐卓人。著名作家马烽在《文艺报》上评论她的《飞升的青烟》时提示道:“我认为这篇短篇小说写得很好,值得推荐大家一读”。另一位老作家汪曾祺在评论她的小说集《你先去彼岸》时如此说:“我愿意负责地向读者推荐这本小说,推荐这位颇有才华的女作家。请相信一个从事写作半个世纪,今年已72岁的老人的诚意。”资深评论家何镇邦这样评论她的长篇小说《蜗人》:“我赞赏作者对社会的深入解剖和现实主义的态度。” 

    1990年,徐卓人被选送到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鲁迅文学院第一届研修班深造。1993年5月,她以小说创作的显著成就,被批准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这样,自学成才的女作家徐卓人引起了组织人事部门的重视,苏州市人事局按“自学成才,破格录用”的特例,录用她为国家干部。 

    江苏省电视台记者赴吴江采访了徐卓人,后来中央电视台也摄制并播出了《自学成才的女作家―――徐卓人》的专题片。1999年2月12日《中国人事报》刊发了题为《女作家的追求―――徐卓人印象》的文章,向世人介绍这位苏州女作家的奋斗和追求。 

    吴地乡村的叙事人 

    写出脍炙人口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和经典小说《受戒》等作品的老作家汪曾祺,是位文坛“伯乐”。他在介绍徐卓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时这样写道:“作品多表现江南水乡生活,满纸泥香水气,很有特点。文笔清秀可读。作者在语言上探索,而且解决了一个吴语地区作家不易解决的问题:即普通话和吴语的融合。据我所知,能使语言为全国读者接受,而又保存吴语的韵味如徐卓人者,尚属少见。故愿介绍她入会。”另一位介绍人便是苏州的范小青,她同样肯定了徐卓人创作的小说“颇具特色,个性鲜明”。两位大家的推介无疑是入会“通行证”。 

    《人民文学》前副主编崔道怡,在《文艺报》上发表《〈彼岸〉之美——徐卓人精短篇撷秀》,文中赞赏说,“徐卓人的一组精短篇卓然挺秀,不禁令人刮目相看。”翌年春,《文艺报》上又刊发了评论家黄毓璜的评论《吴地咏唱又一格―――徐卓人近期小说印象》。该文开头写道:“随着长篇和一些中短篇结集的陆续出版,加之名家得力品题,徐卓人的名字也并不为文坛所陌生。在当代姑苏‘才女’群中,她已经是以自己的格调显见得颇为出俏的一个”。以上诸说可见徐卓人及其作品具有一定的影响。 

    人们常说,墙内开花墙外香。因此,往往都很看重本土作家和评论家的评价。苏州青年评论家王尧在《文学报》上发表《乡村叙事中的文化关怀》一文,中肯地评论说:“在小说创作已经成为流动的风景时,对吴文化有着独特看法的徐卓人始终倾心于吴地。她近几年的小说成就使人们相信她是一位出色的吴地乡村叙事人……她的文字有吴地的底蕴和自己的体温”,这是对徐卓人及其作品恰当而又贴切的评价。 

    归国专家的赞颂者 

    10年前的冬季,徐卓人面临着人生的抉择。省、市有三个部门要调她去,其中省文化厅长亲自去做工作;然而,她最终选择了苏州高新区。为何?原来吸引她的是该区有代表全球最先进技术和最前沿科学的两大阵营:即著名跨国公司和归国专家部落,还有那奔涌的开发潮。 

    调入苏州高新区后,徐卓人便以作家的敏感深入生活,开始对这两大阵营作跟踪采访。她发现,有太多的本属于科学的东西都需要通过文化传播的方式进行推介,于是她倍感振奋,通过专访形式,与杜邦、普强、摩托罗拉、索尼等跨国公司的金领进行广泛深入的接触,数十万字的专访将遥不可接的科技品牌演绎成活色生香的形象代言。 

    与此同时,徐卓人如潜水员般沉入归国专家群体,简直是给自己下达了与他们共呼吸、同命运的指令,终于获得其信任和认可。于是,长达8年,采访百人,历时三载,五易其稿;将归国专家们在生物基因、生物工程、光电子、空间信息、生物芯片、软件工程设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等领域的世界性成果,通过文学手段,以“人格化”、“人性化”的方式,写成并出版纪实文学《归国专家部落》,向全社会传播。   在为科学与文化联姻、使作家与专家结缘的探索实践中,徐卓人深受震撼地发现,这些专家,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全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和文化素养,几乎都可能成为出色的作家、文化人;然而他们最终却成为世界科技领域的精英,而且是叶落归根的精英,回国创业的精英!更令徐卓人欢愉的是,常能听到该书读者真切的反馈:“本来总觉得这些全都陌生而遥远,读了此书后,才发现真理和科学就在身边”。 

    创新项目的总策划 

    特别令人钦佩的是,徐卓人呕心沥血地推介并引进科学成果《系列世界地图》,为苏州高新区增色添辉。 

    2004年5月,出于女作家的敏锐,徐卓人开始接触《系列世界地图》项目。为了对这一发明透彻了解,她仅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对发明人郝晓光博士作了近50万字的短信采访,成为地道的“金拇指”。到7月,她在《〈系列世界地图〉宣传策划草案》中,明确宗旨:全力推介《系列世界地图》,促使这一创新成果尽早为人类服务。此后数月,她便以该项目总策划的身份,争取主流媒体关注,邀请高级记者专访,并亲自写了大量有分量的专稿,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重要媒体发表,并又为《新华文摘》、人民网、新浪网等转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徐卓人至今难忘,《新华文摘》社长在转载她发表于《文汇报》的《四个角度看世界》时,曾面对她的感谢说:“谈不上感谢……这是全人类的事”。《科技日报》一位副社长与她从零时30分一直畅谈到5时45分,终于形成了《系列世界地图》论坛的基本框架。记得她还得到中科院金周英教授的支持,使《系列世界地图》网站迅速与国际未来基金会、联合国大学等多家国际性网站进行了链接。 

    苏州高新区管委会有关领导更是以前瞻性的目光,及时作出批示。2004年冬徐卓人又倾全力投入,终于将这一创新项目引进高新区创业园,帮助创建了“苏州经纬文化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从而也圆了她使科学文化结缘的梦。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