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月呼烟图画中──记魏本雄和他的猴画

姑苏晚报 20050115 一卷134页

■金凯帆、王裕仁

笔者于两年前在苏州古旧书店的画廊里,曾看见过一幅猴画,给人的印象是作者的用笔极为大胆,猴子的身躯是大块面的水墨交融,浓墨破淡墨处好像有山水画的意象,而画上作为补景的枝、叶,则是笔致老到,水墨淋漓。猴子的姿态也不是概念中“乖巧”的形象,倒有几分憨态,神情间似在向人诉说着什么,与以前见过的韩美林画的兼糅了变形、夸张、富有装饰韵味的“猴”迥然不同。在画幅右侧落款“本雄”二字,并揿有一方白文印“吴门魏氏”。所以我们也因此得以认识了那位画猴的“本雄”先生。 

    如约相见画家魏本雄,是在他的“小石居”画室。宽敞的画室里一面墙上挂着四幅屏条,都是魏本雄创作的猴画,当我问他怎么想到画猴时,魏本雄笑着说:“画猴也纯属偶然。”他早年是师从吴中名家吴羊攵木、张继馨先生学习山水、花鸟画的,后来因为单位里需要进行小动物造型的设计,领导就让爱好美术的魏本雄涉及动物画的创作。起初凡动物他都画,慢慢地他发现猴子最有灵性,于是“专门画猴”了。但说来也怪,在明清以前的绘画作品中,很难找到以“猴”为主题的画,因为古代文人视猿为敦厚君子,而把猴视作油滑小人,所以流传下来的猴画不多。只是到明清以后,画猴的作品才开始多了起来,原因是“猴”与“侯”谐音,常见的是将猴和马画在一起,寓有“马上封侯”之意。所以能够临习的古人猴画很少。 

    为了画好猴子,魏本雄不拘于前人的猴画形式,而是三天两头去动物园临摹猴子,以至于到后来动物园的管理人员都熟悉他了,和他成了点头朋友,竟不要他买门票了。魏本雄画猴开始是做“加法”,画得很精细很具象,到后来就做“减法”,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去掉,只留下传神的东西。因为他认为画猴如果一味“写真”,没有画家的思想,画得再好也比不上现代的摄影作品。在魏本雄手边有一册“阅读手记”,就是他用画笔把自己平时读书看报的心得体会,记录成的“日课”。那一幅幅如漫画一样的猴画小品,是他的创作底稿,也是他的人生感悟、心情写意。 

    魏本雄有一幅“老猴持梅图”,画面上一只老猴拿着一枝梅花,梅花朵朵颇有元人王冕笔意,而那寥寥数笔写出的老猴神情淡远,仿佛是一位踏雪寻梅的高士,整幅作品给人以清穆高古之气。当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功先生看到他的这幅作品后,禁不住发出了“以猴携梅入画古来甚少”的感叹,还在其画幅上作了题跋,称其“落笔佳思”。魏本雄说,他的作品之所以“拟人化”,不仅是为了让人感受到作品的美感,更是为了营造“跳出动物画的另一种境界”。难怪著名学者钱仲联先生在其95岁的时候,看了魏本雄挂树掬水、藏岩啸月的猴画长卷后,大为赞赏,并挥毫写下了“啸月呼烟图画中”的赞句。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