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其人其事(上)

苏州日报 20050207 六卷042页

■范敬中

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父范墉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北宋武宁军驻节现今江苏徐州。范仲淹北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生于徐州。(注:认为范仲淹生于徐州,是以范公年谱及苏州范氏家乘记载为依据的。)范仲淹二岁时,父范墉因病逝于任上。随其母亲谢氏,扶柩回苏州,其父范墉埋葬于苏州天平山。  .

    因母亲谢氏为范墉侧室,父亡无所依靠。范仲淹四岁时,山东淄州长白山(今山东邹平长山镇)士人朱文翰宦游江南,经亲友撮合介绍,谢氏改嫁朱文翰。范中淹随母亲、继父移居山东,随继父之姓取名朱说(音读悦)。朱文翰原配初氏生有二子,继配谢氏又生了三个儿子。谢氏教子有方,自知仲淹非朱氏亲生,更是从严管教。仲淹在母亲教诲下,从小就勤奋好学,尊长爱幼,刻苦勤俭。朱家尚富有,朱家几个弟兄,难免纨绔子弟之陋习。仲淹常常劝止,自然引起朱氏弟兄不满。一次仲淹又劝朱氏弟兄不要铺张浪费,朱氏弟兄反唇相讥:“我等自用我朱家钱财,与你何干!”仲淹原不知自己身世,听言十分震惊。有知情人告之身世,方知自己乃姑苏范氏之后。遂感愤自立,不愿寄人篱下。当下携平时所佩琴剑、书籍,随身衣裳行囊,径投南都应天府学而去,是年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

    这一年范仲淹二十三岁,已在长白山醴泉寺庙舍读书三年,在南都应天府学(今河南商丘),苦读历五年。一则因仲淹已知自己身世,愈加发愤,二则拒绝了朱家接济,生活上更加拮据。

    《宋史》卷314,《范仲淹传》记述了范仲淹在应天府学苦读情景,“昼夜不息,冬日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后),范仲淹以其博学多才,中举进士,即授广德军司理参军。是年范仲淹27岁,自此步人仕途。

    范仲淹从政近四十年,从大中祥符八年27岁中举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起,先后曾任西溪盐监、泰州兴化知县、秘阁校理、河中府通判、陈州知州、右司谏、睦州苏州知县、国子监判、吏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饶州润州越州知州、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并兼知延州,期间因戍边功勋卓著升调枢密副使,官至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遭保守派反对抵制,遭贬谪,出知邠州兼陕西四路安抚使,又徙知邓州、杭州,再迁户部员外郎,又徙知青州,由青州转知颍州途中病逝徐州。弱年64岁。

    纵观范仲淹一生,无论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进身宋朝政府最高决策机构,或贬知州县地方,或镇守西北边关,宦绩所至,均有不凡政绩。

    仅摘要记之:天圣三年(1025年),范仲淹知兴化(今江苏兴化县)县事,负责兴修海堤。范仲淹组织通、泰、楚、海四州民夫治堤,踰年堰成,民颂其利,兴化之民往往以范氏为姓。

    景褚三年(1036年),范仲淹上疏因论营建西都洛阳事,以越职言事罪落职知饶州(今江西鄱阳)。范仲淹至住所,一章奏免贡茶,奏蠲不产银的德兴县冶场贡课,德泽惠爰,远出今古,其流风余烈,饶民至今思之,立祠杷公祠之至今。

    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李元昊军队攻破金明寨,进围延州(今陕西延安市),宋军战败于三川口,朝野震动。三月范仲淹复官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五月,迁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八月,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范公到延州,修筑城寨,积极备战。庆历元年(1041年),范公因私与李元昊通信,又焚烧元昊回信,降职任户部员外郎,贬知耀州(今陕西耀县)。范仲淹在耀,兼管勾环庆路部署司事,亲临庆州(今甘肃庆阳)选将练兵,修筑城寨,垦殖屯田,据其要害,示以形势,招练属羌,恩信大洽。决策取横山,复灵武,元昊势屈,乃请降。西人仰公之德,服公之化,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置生祠祀公。“及其卒也,羌酋人数百为举哀佛寺,哭之如父,三日而去。”(《范文正公年谱》)

    成就如此,范公一生却并非官运亨通、仕途平坦,相反却三次遭贬谪、二次远戍边关。而范公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矢志不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以其光辉人生实践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



【返回】

强烈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  苏ICP备05015128  版权所有:苏州图书馆
COPYRIGHT @ 2013 BY SUZHOU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